陶淵明的苦惱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晉朝潯陽柴桑(古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著名的田園詩人。他生活在東晉和劉宋交替的戰亂年代,由于不滿黑暗腐敗的政治,辭官歸隱,耕詩為務。他的詩歌,以意境恬淡清新、語言質樸自然在詩史上獨樹一幟,生動地描寫和謳歌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淳樸的田園生活,真摯地抒發了尊重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陶淵明是偉大的詩人,但偉大的詩人陶淵明卻因兒子的平庸和無才而深深地苦惱。
陶淵明共有五個兒子:舒儼、宣俟、雍份、端佚、通佟。
他很愛他的長子,對他寄寓了很大希望。他有一首長達八十句的四言詩《命子》,就是專為勉勵長子舒儼而寫的。在這首詩里,他用很大篇幅追述了陶氏家族的歷史,希望兒子繼承列祖列宗的光輝風范;然后說明,之所以根據《禮記·曲禮》中“毋不敬,儼若思”的文句給他起名儼,取字求思,就是企盼他從早到晚溫和恭敬,像孔子之孫孔伋一樣成為賢子肖孫。但是,舒儼長大之后,并沒有成什么氣候,深失父親之望。
不僅長子不肖,其他四子,也都平庸無可取之處。兩鬢如絲的陶淵明,為此苦悶之極,并把這種難以解脫的郁郁之情熔鑄成一首五言詩《責子》。他痛苦吟誦道:“白發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筆紙。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十五歲為立志于學之年——筆者),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粟……”
陶淵明五個兒子的生平,難以稽考,但有一點是肯定無疑的:既無政績如其遠祖陶侃,又無文名如其父親陶潛,庸庸碌碌,不見經傳。陶淵明苦惱萬狀,后代也難免莫名其妙。然而說怪不怪,事出有因。
陶淵明原本具有農厚的道家思想,尤其兼善天下的夙志碰壁之后,他愈加相信命運,對人生多持“委運乘化”的消極態度。他希望兒子成才,但又聽之任之。茹苦含辛的培育之力,循循善誘的教訓之功,自然無從談起了。勤則成才,惰則無行,而兒輩勤勉與惰怠,又每每取決于長輩教訓之功的多寡。掛冠歸隱之后,陶淵明躬耕自資之外,其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時間,都用于吟詩讀書和飲酒求醉了。更遺憾的是,等到發覺兒子無一勤奮攻讀、個個疏懶成習之后,陶淵明并沒有“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從此加強對孩子的教育,而是徒發感嘆:“天運茍如此,且進懷中物。”(《責子詩》)直到五十一歲,陶淵明曾大病一場,于是寫了一篇遺囑《與子儼等疏》,文章仍沒對孩子們提出任何政治、思想、品德、學業方面的指導和要求,而只希望孩子們搞好團結,不要分家。
當今社會,常聽某些家長講:“是那個材料,不管不教也成才;不是那材料,怎么教管也沒用。”——這些家長,其實是在重復陶淵明相信天命怠于教子的錯誤。
上一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逆轉
下一篇:陶淵明飲酒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