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開化與教學大旨
19世紀中葉以后日本掀起的“明治維新”改革運動是日本歷史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維新”伊始,明治政府曾提出“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的改革口號。其中“文明開化”主要包括發展近代科學技術文化教育,改變傳統的思想風尚和生活方式等,為實現“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服務,1868年3月,日本以天皇誓言的形式發布了政府的施政綱領——五條《御誓文》,其中的“破從來之陋習”和“求知識于世界”兩條,表明“文明開化”的實質,即要放棄閉關自守及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文化知識。《御誓文》的這一內容和前述改革口號,成為日本近代改革封建舊教育、興辦資產階級學校教育的依據。遺憾的是,由于“明治維新”是日本最高統治者自上而下發動推行的,帶有很大的不徹底性,即使日本在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時,仍保留了大量封建主義的因素。特別是傳統的儒學思想影響根深蒂固,封建的倫理觀念普遍存在。武士道的窮兵黷武和熱衷于“發揚軍威”,不但依然存在,而且在日本為掠奪原料開拓市場而向亞洲近鄰侵略擴張的過程中,進一步膨脹起來。這些情況使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從一開始就具有封建的軍國主義的性質,日本近代資本主義教育的發展從一開始就帶有了濃厚的封建主義和軍國主義的色彩。例如,日本天皇于1897年發布的《教學大旨》就明顯地反映了日本的近代教育在學習吸取西方資本主義科學技術的同時,堅持灌輸儒家道德為教育的中心任務。《教學大旨》表示對時局的擔心,唯恐資產階級政治思想的廣泛傳播導致君臣父子傳統道德的崩潰,因此,突出強調日本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根據祖宗的訓典,形成忠孝仁義的思想品德,完成“臣民”的教育的任務;并將闡明忠孝仁義的道德和探求知識才藝并列為教學要務,明確肯定下來。“大旨”還要求在學校懸掛古今“忠臣義士孝子節婦”的畫像,幼童一開始入學就要參拜這些畫像,學校必須講述他們的事例,對學生進行忠孝的教育等等。“文明開化”和教學大旨構成了鮮明的對比。
上一篇:文學虛構與對號入座的糾紛
下一篇:文王有囿七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