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科技文化·靈渠
一稱湘桂運河或興安運河。是溝通湘江和漓江的運河。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長33公里。為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為統一嶺南,令史祿開鑿運渠,連通湘江和漓江,使糧船由中原進入嶺南。靈渠建在湘江上游海洋河上,劈開太史廟山,用湘入漓。用石筑成分水建筑物鏵咀和大、小天平石堤,將海洋河水分為兩支,北渠仍通湘水,南渠和漓水相通,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枯水期,鏵咀和大、小天平石堤攔截全部河水入渠,保證航運所需水量;洪水時則成為溢流埝,將南、北渠不能容納的水量泄回湘江故道。為利于航行,在渠中水淺流急處設置陡門,可隨船舶前進而順序啟閉,調整水位,使船只逐級上行或下行通過渠道。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閘運河,也是最早的越嶺運河。秦、漢以后,中原地區和嶺南交通,多取道于此。近代因公路、鐵路的修筑,航道作用逐漸消失,成為灌溉為主的河渠。靈渠的總體布局和具體設計都很科學,在中國和世界航運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科技文化·火藥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文化·焚書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