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蕭何 曹參列傳
蕭何、曹參為西漢的開國功臣。蕭何多次獻計于劉邦,輔助其奪取天下。曹參則多次隨軍,戰功顯赫。劉邦即位后,蕭何受封相國,擬定律法。蕭何去世后,曹參代其相位,成就了一段“蕭規曹隨”的佳話。
一代忠臣
蕭何,沛縣人,因為擅長寫文書,精通法典,所以成為沛縣主吏掾。早年,高祖劉邦為平民時,和蕭何關系很好。劉邦去咸陽服役時,同僚為他送行湊錢,小吏們出三百錢,只有蕭何出了五百錢。秦二世元年(前209),蕭何隨劉邦起義。當時劉邦率大軍進駐咸陽,諸將領都爭相跑到儲存金帛財物的府庫瓜分財物,只有蕭何先進去收藏起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和圖書。此舉使得劉邦可以掌握天下百姓戶籍、民情和地勢,為戰事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劉邦受封為漢王后,蕭何被任命為丞相,并舉薦韓信為大將軍。楚漢相爭時,蕭何以丞相身份在關中負責后勤。當時,劉邦多次派人慰勞蕭何。蕭何為此非常得意,鮑生卻說:“丞相,這不是好事。漢王在外面風餐露宿,日子過得艱苦卻多次派人來慰問您,這是對您的不信任。您應當把家中的子弟都送到前線去,放在漢王身邊,這樣才能打消漢王對您的猜疑。”蕭何聽從了鮑生的意見,把兒子和家族里的人都送到了前線。
敗也蕭何
漢五年(前202),劉邦擊敗項羽,登上帝位。在論功行賞時,劉邦認為蕭何功勞第一,封他為酂侯,食邑八千戶。群臣不服,認為蕭何未曾隨軍出生入死,只是寫寫文書而已。劉邦卻以打獵為比喻,說:“打獵時,追殺猛獸的是獵狗,但是指示獵狗的是獵人。蕭何就是能指明方向、發號施令的獵人。”劉邦說服了眾人,同時又給蕭何加封兩千戶食邑。
漢十年(前197),陳豨造反,劉邦親自帶兵前去平息叛亂。當時,有人密報韓信也參與了造反,皇后呂雉苦于無證據沒辦法逮捕韓信。于是蕭何向呂后獻計,謊稱陳豨被誅殺,群臣都必須進宮朝賀,將韓信引誘到宮中,再將他捕殺。劉邦得知此事后,派使者任命蕭何為相國,加封食邑五千戶。此時,召平對蕭何說:“陛下露營在外,您在朝中沒有遭受箭傷之苦,卻加封晉爵,這是災難的開始,說明陛下不信任您,想暫時安撫您。你應當辭謝受封,并以全部家產資助軍隊。”蕭何聽從了召平的計謀,劉邦為此非常高興。
自污名節
黥布造反,劉邦再次率軍出征,途中多次派使者問蕭何在做什么。使者回答道:“因為陛下在軍中,所以相國安撫勉勵百姓,傾盡所有資產資助軍事,像陳豨叛亂那次一樣。”這個時候,蕭何的門客對蕭何說:“您不久就要被滅族了。您位為相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您剛入關的時候,很得民心,百姓們都愛戴您。陛下之所以多次詢問您的動向,是因為怕您牽動關中,他并不信任您啊。您不如做點壞事,降低自己的名望。”蕭何聽從了門客的計謀,采用多買田地、低息借貸的方法來降低自己在百姓中的威望。劉邦對此很高興。
但是蕭何的做法很快就激怒了當地的百姓,百姓們紛紛上書指責蕭何。蕭何為了彌補百姓,又建議劉邦騰出林苑讓百姓種田。劉邦非常生氣,認為蕭何收了商人的好處費,讓自己騰出林苑,于是將蕭何下獄。后來,一個衛尉為蕭何說情,指明蕭何并無私心,也沒有收受商人的好處,劉邦才將蕭何釋放。蕭何被釋放后,光腳朝拜劉邦。劉邦對蕭何說:“相國不要這樣。百姓請求我林苑的事情沒有得到允許,還拘捕相國,是我的過錯。相國是賢臣,我是紂王。”劉邦去世后,蕭何侍奉漢惠帝。蕭何病重時,惠帝親自前去探望他,問道:“您百歲之后,誰可以接替您?”蕭何回答:“沒有比主上更了解下臣的。”惠帝又說:“曹參怎么樣?”蕭何點了點頭,說:“皇上得到賢臣,我死而無憾。”惠帝二年(前193),蕭何去世,謚號文終侯。
出身戰將
曹參,沛縣人,秦時為獄掾。劉邦起義后,曹參以中涓身份隨軍征戰,進攻胡陵,擊破泗水軍,被賜爵為七大夫。后來,曹參又隨軍向北擊破司馬欣軍隊于碭東,占領狐父等地,又攻轅戚及亢父,率先登城,因此被升為五大夫。隨后,劉邦與項羽率兵向東。楚懷王封劉邦為碭郡長,封曹參為執帛,號為建成君,升為戚公,隸屬碭郡。之后,曹參又隨軍攻打東郡尉軍,大勝,在成陽南攻打王離軍,再勝,追擊敗軍,西至開封,攻打趙賁軍,三勝,升為執珪。劉邦受封漢王后,封曹參為建成侯。曹參隨軍打到漢中,又升為將軍。漢二年(前205),曹參為左丞相。一個多月后,魏王豹反叛,曹參與韓信攻打魏軍,大獲全勝。
陳豨叛變,曹參又以丞相身份征討陳豨,獲勝。黥布造反,曹參又跟隨悼惠王劉肥率車騎十二萬,和劉邦合擊黥布軍,大勝,并向南到蘄,回師平定竹邑、相、蕭、留等地。縱觀曹參的一生,戰功顯赫,共攻取兩國,一百二十二縣;俘王兩人,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郡守、司馬、侯、御史各一人。惠帝二年,蕭何去世。曹參告訴門客趕快幫他置辦行裝,他將入朝為相國。不久,使者果真來傳召曹參。曹參臨行前囑咐接替其位的人說:“我把獄訟和市集貿易托付給你,千萬不要侵擾它。”承接丞相位的人說:“治國難道沒有比這更大的事嗎?”曹參回答道:“獄訟和市集貿易是用來包容和承載國家各個方面的地方,它能兼容并包。如果你侵擾了它,奸人在哪里容身呢?所以我把這件事放在最先。”
蕭規曹隨
曹參在齊任相國,尋求安集百姓的方法,于是拜訪了很多齊國有名望的人。每個人的說法都不一樣,曹參不知道如何作決策。后來,他聽說膠西有個蓋公,善于研究黃老之言,便派人以厚禮請他前來商議。蓋公見了曹參便說:“平安之道貴在清靜,則百姓自會安定。”于是曹參搬出正堂,讓蓋公住在那里。曹參在齊國施政深得黃老之術,任齊相九年,齊國安居樂業,他也被稱作賢相。
曹參代替蕭何做相國,按照蕭何生前擬定的律法行事,不作任何變更。他還選任那些不善于文辭,看起來忠厚老實的長者為官吏,甚至常常請他們飲酒作樂。部下有過錯,他也十分寬容。當時,有些官員為了出名,不斷在法律條文中挑刺,向曹參進諫。每次官員還沒開口,曹參就讓他們喝酒。當他們還想開口的時候,他又不斷向他們勸酒,直到這些人大醉回到家中,都沒有一個能開上口的。還有些小吏整天飲酒,從吏們覺得此舉不妥,便邀請曹參去參觀后園,希望曹參能訓斥這些人。結果,曹參看見小吏們在飲酒,還命人取來更多的酒,跟眾人一起暢飲作樂。
曹參的行為很快傳到了惠帝的耳朵里。惠帝對曹參的兒子說:“你去幫我問你父親,身為相國,卻整日喝酒,如何能為國家分憂?他是不是見我年輕,看不起我。還有,你別說是我讓你去問的。”曹參的兒子聽從惠帝的命令,回家問父親,卻遭到了父親的責罵。曹參對兒子說:“這些國家大事不用你來操心。”惠帝于是親自質問曹參。曹參問惠帝:“陛下與高皇帝(劉邦),哪一個有才能?”惠帝答:“我當然不能與先帝相比。”曹參又問:“我與蕭何哪一個才能更高?”惠帝說:“你好像不如他。”曹參說:“陛下說得很對。高皇帝與蕭何已平定天下,法律條文也很明確。陛下垂衣拱手,曹參等人謹守職責,不也是可以嗎?”惠帝很高興,對曹參說:“那您好好休息吧。”惠帝五年(前190),曹參去世,謚號懿侯。曹參為相國三年,百姓歌頌他說:“蕭何制定法文,曹參繼承相位,守住條文,沒有缺失,百姓得以安寧。”后代稱蕭何與曹參的事跡為蕭規曹隨。
上一篇:斛律光列傳
下一篇:木華黎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