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學(孔孟荀)·歷代對《論語》、《孟子》、《荀子》三書的考訂
《論語》是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書。其中,間有孔子弟子的話。成書于戰國初期。漢代人對該書多作為傳,宋以后列為經。“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2000年中,一直是中國的初學必讀書,流傳很廣。《論語》傳至西漢,有三種本子:①《魯論語》,二十篇;②《齊論語》,二十二篇,比《魯論語》多《問王》、《知道》二篇,其他二十篇的章句頗多于《魯論語》;③《古論語》,出于孔壁,二十一篇,有兩篇《子張》,篇次與《魯論語》、《齊論語》不同。成帝時,張禹本授《魯論語》,并講《齊論語》,稱《張侯論》。至東漢末,鄭玄就《魯論語》篇章參考《齊論語》、《古論語》,為之作注,成為后世的流傳本。后人為 《論語》作注釋的很多,主要有三國時期何晏《論語集解》,南朝皇侃《論語義疏》,北宋邢昺《論語注疏》南宋朱熹《論語章句集注》等,今人楊伯峻的 《論語譯注》,頗便參考。
《孟子》是孟子的言論匯編。體裁與《論語》大致相似。司馬遷認為《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學生共同編纂而成的。《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除七篇之外,尚有外書四篇。東漢經學家趙岐 (約108~201)認為“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敬而托之者也”,現存的《孟子外書》又非《漢書》所載,更是偽中之偽,不可靠。
《孟子》在《漢書·藝文志》中列于諸子略。在《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中均列于子部,地位在經書之下。韓愈把孟子看作儒家“道統”的真正繼承者,說“道統”因“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孟子》的地位才開始提高。北宋時,《孟子》上升為經,被列于《九經》。但《孟子》的地位并不鞏固。李覯等的《常語》、司馬光的《疑孟》都批判孟子,直到南宋朱熹把《孟子》和 《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并稱《四書》,《孟子》的經典地位才真正確立。元、明、清三代,定《四書》為科舉考試的科目,成了學者必讀之書。《孟子》的注釋,主要有趙岐的《孟子注》、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和清人焦循的《孟子正義》。《十三經注疏》采用趙岐注,其疏則舊本題宋孫奭撰。朱熹認為疏乃邵武士人假托。《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作了進一步考訂,認為“其不出于奭手,確然可信”。朱熹的《孟子集注》偏重義理,反映了宋代理學對《孟子》的看法。清人焦循的《孟子正義》仍用趙岐注,其疏則總結了清代學者研究《孟子》的成果,考釋詳博。今人楊伯峻著有《孟子譯注》,是一部較好的參考書。
《荀子》是荀子晚年為總結百家爭鳴和自己學術思想而寫的。此書經秦火后,藏于漢秘府,名《孫卿書》,當時共存三百二十二篇。初經劉向整理校訂,去其重復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名《孫卿新書》,《漢書·藝文志》著錄名《孫卿子》。以后由于“編簡爛脫,傳寫謬誤”,又由唐代學者楊倞為之訂正注解,把三十二篇分為二十卷,改名為 《荀卿子》,簡稱《荀子》。今本 《荀子》就是經過楊倞重新編排的。《荀子》一書,仿《論語》的體例,始于《勸學》,終于《堯問》,大部分為荀子自著。其中《儒效》、《議兵》、《強國》等篇皆稱“孫卿子”,似出弟子記錄;附于書末的 《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堯問》等六篇疑為弟子所記荀子語及雜錄傳記; 《仲尼》篇講 “持寵”、“擅寵”之術,與 《臣道》篇強調“諫爭輔拂”原則相違背,恐非荀子所作。《荀子》的注本,除唐楊倞注、清盧文弨等校 《荀子》二十卷外,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匯集清代學者的訓詁考訂成就,內容翔實,近人梁啟雄《荀子簡釋》綜合諸家校釋成果,尤重“簡易、簡明、簡要”,北京大學哲學系《荀子》注釋組的《荀子新注》及所附 《荀況生平大事簡表》、部分名詞和人名的 《簡釋》、《索引》亦可參考。
上一篇:紅學·“紅學”走向世界
下一篇:通鑒學·建國以來對“通鑒學”的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