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時務者為俊杰——左思的誤會
左思是晉代著名文學家。在《詠史》八首中,他在歷史故實中寄托個人感慨,開創了借詠史以詠懷這一流傳久遠的傳統。他的詩風情豪邁,筆力雄健,被稱譽為“左思風力”。他雖寫詩不多,在五言詩的發展中卻占有重要地位。
但左思卻并未在詩歌創作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而是長期專注于大賦《三都賦》的創作。為了收集材料,他四處訪問,向別人請教,甚至還要忍受譏諷。寫作時,他在房間各處甚至廁所里都放上紙和筆,隨時記下想到的字句。這樣含辛茹苦地構思十多年后,《三都賦》終于寫成,并取得巨大的成功。它不但得到名作家張華的首肯,還很快在洛陽城中流行開來。人們爭相傳抄,以至紙價上漲,留下了“洛陽紙貴”的佳話。
然而,這部耗費左思半生心血的《三都賦》的命運,卻是可悲的。它只是僵化了的文學樣式的標本,是左思落后的文學觀的產物。
大賦興盛于漢代,它以鋪張揚厲的筆法極力渲染建筑、園林及游樂生活的豪華壯麗,為封建貴族的侈靡生活服務。自東漢揚雄起,內容的空洞和形式的呆板使大賦日益衰落。而另一種賦體抒情小賦則悄悄興起,它語言精美,篇制短小,情感真摯動人,很快受到喜愛,流行開來。左思生活的魏晉時代,小賦已經相當繁榮。曹植《洛神賦》和陸機《文賦》等都是千年傳誦的名篇。與小賦幾乎同時興起的,還有另一種文學樣式五言詩。它擴大了詩的容量,更便于敘事和抒情,因此迅速取代了已經衰微的四言詩,成為詩歌創作的重要形式。左思的《詠史》等詩,也是五言詩創作潮流中的杰出成果。面對這些更有生機的文學樣式,大賦的衰落與被淘汰已是必然之勢。而左思卻仍然致力于大賦,事實上是在逆潮流而動。他雖試圖在寫法上有所創新,卻無法挽回大賦和他自己的《三都賦》的命運。《三都賦》雖然曾經轟動一時,卻很快與大賦一起被人遺忘了。
歷史似乎對左思開了一個玩笑:他精心經營的《三都賦》未能經住時間的檢驗,而寥寥幾首《詠史》詩,卻在文學史上留下了他的名字。聯想左思為《三都賦》而瀝盡心血,我們不禁扼腕:多么可惜的誤會!
上一篇:視進口貨為“棄兒”的貨主
下一篇:詩人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