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文化·成為畿輔以后的地方與首都關系·大一統的集權政治
隨著農業文明的出現,必然要產生出對于一個強有力的政治核心的要求。中國古代先民在選擇了農耕作業的生產方式以后,緊接著便需要得到一種對其自身生產方式的保護,這就是政治。政治活動是伴隨著經濟活動而自然產生的,是為經濟服務的。經濟活動是因,政治活動是果。早期的政治活動即如《韓非子·王蠹篇》中所說,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多,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人發明了構木為巢的辦法,人民喜歡他,推舉他做領袖,稱之為“有巢氏”。人民生食瓜果蚌蛤,腥臊惡臭傷害腹胃,有人發明了鉆燧取火的辦法,人民喜歡他,推舉他做領袖,稱之為“燧人氏”。說明不論是什么人,只要他能使人們的生活得到改善,能對人們提供保護,就會被推舉為當然的領袖。只有比游牧生產方式更高的農耕生產方式才能積累更多的物質財富,產生出更高的農業文明。農業文明的發展越是完善,政治和軍事的力量才越是強大,對農業文明的保護才越是有效。政治的作用對內是對農業生產進行組織和管理,對外是對不同生產方式與不同文化類型之間的沖突進行防范。然而在中國早期,政治的產生來自于農業文明的內部,并非在農業文明之外另有一個政治系統。農耕經濟與政治保護是互相依存、互相消長的,政治作用的充分發揮,取決于更加嚴格地恪守農耕作業的傳統。即如《呂氏春秋·上農篇》中所說,古代圣王教導其民,先教導其務農。務農不僅是為了地利。百姓務農則性情樸實安分,尊重君主,百姓務農則資產豐厚,不樂遷徙,可以守,可以戰。說明國民生計的第一要義是務農,但務農的意義并不單純是務農,同時也是為了政治安定和為了守戰,簡短幾句話充分概括了農業經濟與政治和軍事三者的依存關系。
世界上有許多古代農業文明,和它們相比,中國的農業文明有一個非同一般的特點,這就是其中的政治因素在古往今來的數千年中,曾經從各個方面一次又一次不斷地得到了強化。經濟與政治的關系逐漸發生了變化,晚期的政治與早期已大不相同,枝大于干,末大于本,以至于反本為末,本末倒置。
政治因素得到強化的主要原因是周邊游牧民族對中原農耕區的威脅,也就是古人所常說的“四夷侵陵中國”。早在春秋時期,中原各國就紛紛警醒說“蠻夷猾華”,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提出“明夷狄之分”、“尊王攘夷”、“內諸夏而外夷狄”、“戎狄是膺,荊舒是懲”,說明當時人們心目中對四夷的問題看得確實很重,和后來五胡亂華時期一樣,已到了“怨恨之氣,毒于骨髓”的程度。而在四夷方面,也果然是公元前771年西夷犬戎攻殺周幽王的大仇還沒有報,公元前664年北夷山戎又已侵陵到了燕國、邢國和衛國。周平王東遷時,大夫辛有前往伊川,見人被發祭于野外,預言說:“不及百年,此其戎乎! 其禮先亡矣!”果然,公元前638年秋,原居住于秦國、晉國西北的陸渾之戎就內遷到了伊川。
從春秋直到清代,“四夷侵陵中國”的情況不斷發生,代代不絕。眾多的游牧民族從東南西北四個方面包圍著中原農耕區,儼然構成了與中原農耕區永久相伴的一種特殊生態環境。中原農耕區以其都城為中心,其文化和政治勢力逐漸向外延伸,形成一個個放射狀的同心圓,直到與周邊游牧族接壤。同心圓的大小視農業區及其政治的發展而定,大略說來,在西北方面第一級是西域,第二級是關隴,東北方面第一級是朝鮮遼東,第二級是幽燕。西漢和唐代國力大張,首先要進占的就是西域和遼東。東周和東漢國力衰微,迫不得已,關隴也是可以放棄了。而一旦關隴和幽燕淪喪,中原經濟區就失去了最后的保護屏障,這種危險在以往數千年中也是經常會面臨的。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古代的政治家提出了集權政治的主張,提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主張實行政治上的高度集權和絕對統一。春秋時期,齊桓公和管仲君臣二人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出兵扶助周王室,救燕救邢存衛,為后世做出了榜樣。明代首輔張居正迫于內憂外患的壓力,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在主張上與齊桓管仲一脈相承前后呼應。與此同時,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人物懷著深切的憂患意識,借助對春秋歷史的解釋,提出了“春秋大一統”的思想,在學術上與政治家的主張相配合。集權政治和大一統思想作為傳統典范被繼承下來,每當人們再一次遇到游牧民族的危脅時,就會想到它,運用它,甚至不惜抱殘守缺,矯枉過正。政治家和儒家學者所追求的大一統集權政治,既是政令的統一,國土的統一,又是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的統一,甚至還包括對人的內心情感的控制。總而言之,是將經濟、文化、人生等等全部內容統一在政治一點上。
和世界上其他古代農業文明相比,很少有哪一個文明能像中國這樣歷久不衰,在種族血緣、農耕方式和思想文化各個方面都世代繼承,保持不斷。從這一點來看,中國古代的政治實現了它最初的目標,它是成功的和有巨大貢獻的。不過,由于在以往數千年間不斷遭受到內憂外患的刺激,不斷地被強化,也終于使古代政治逐漸成為了一個近乎絕對的因素。政治和經濟的關系從早期的政治是農業經濟的保護,轉變成為高踞于農業經濟之上。從古代生態環境和農耕方式上,可以說中國古代的文化就是小米文化、桑粟文化、農業文化。從大一統的集權政治上看,則也可以說中國古代的文化是以農耕為基礎的、突出政治、以政治因素為核心的政治文化了。
上一篇:草原文化·牧人的一生·多種葬儀
下一篇:八閩文化·八閩科技·大型石橋建筑和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