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錦當仆學戲
馬錦,回族,字云將,清朝興化部(南京的著名戲院)的名伶,表演精彩享譽國內,又稱馬伶。
我國明朝后期,戲劇逐漸興盛起來。在繁華的南京,戲班子有幾十個,最有名的兩個是興化部和華林部,馬錦是興化部的臺柱子之一。
那時候有個風氣,凡富貴人家若有喜慶之事,都要請幾個戲班子同時演出,借此助興。
有一天,徽州幫的大商人遍請南京貴客文人,舉行盛大宴會,讓興化部和華林部演出對臺戲。興化部在東臺,華林部在西臺,同時上演《鳴鳳記》。這是一出反應楊繼盛等“諫臣”與嚴嵩父子等奸佞之間矛盾斗爭的戲。開頭,兩臺歌聲悠揚,同樣贏得了觀眾的好評,而當演到嚴嵩和夏言兩個宰相爭論是否收復河套的時候,兩臺演員的演技便顯出了差距,觀眾都面向西臺,為華林部扮演嚴嵩的一位姓李的演員喝彩,有的大呼“端酒來”!有的索性把座位移到西臺前面去了,不再向東臺觀望。于是觀眾都面向西臺,連聲喝彩,馬錦自感羞愧,便停鑼息鼓,草草收場了。
從此以后,馬錦決心重新學起,一定要演好嚴嵩這個形象。他聽說當朝宰相顧秉謙是嚴嵩一流的人物,便離開戲班子,不遠千里,跑到京城,托人介紹,給他當了仆人。
每天利用伺候他的機會,仔細觀察他的一舉一動,琢磨他如何說話,如何走路。一有機會,就偷偷地模仿,經過整整三年的努力,對他的一言一行一笑,全都摸熟了,模仿得惟妙惟肖。
過了三年,馬錦又回到了金陵,召集他的同伴重理舊業。他又找到原先那位富商,請求道:“希望你再舉行一次宴會,把上次請過的客人全部請來,我們興化部和華林部重新對臺演一回《鳴鳳記》,給大家助興。”那位富商欣然應允。
戲開場了,兩臺同時開鑼,當演到嚴、夏兩宰相爭論河套問題時,馬錦把個嚴嵩演得出神入化,不要說觀眾,就連西臺上扮嚴嵩的那個演員也失聲叫好,慌忙跑上東臺,跪在馬錦面前,拜馬錦為師。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三年甘為人下的刻苦努力,馬錦終于獲得了成功。
◆為了自己的事業,甘當降低自己的身份,這樣才能學有所成。
上一篇:馬鈞勤于鉆研
下一篇:駝背老人捕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