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望之空談誤國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朝廷重臣如宰相、大學士等一般都由儒家經學士任職。這些文人,潔身自好者居多,但都有空談仁義、不問實際的毛病。以后的公孫弘、蔡儀、韋賢等等都是“傳先王語”者。自鳴清高,專講外行話,特別是處理經濟事務時缺乏經濟頭腦,常常以感情代替政策,往往誤國誤民,敗事有余。漢武帝時的儒士蕭望之是一位典型。蕭不附外戚,久未安重用。霍光死后,元帝時方以太子太傅身份輔政,最后被宦官、外排陷至飲鳩自殺。其為人剛直,但對理財一竊一通,有時還利用職權胡亂干預。
宣帝時,漢與西羌、匈奴有戰,京兆尹張敞建議令犯法者入谷以實邊,即上交朝廷錢糧以贖罪來支援邊境戰爭之需。這本來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蕭望之持儒家義利觀,大談“教化”之理,認為“開利路以傷既成之化;”影響不好,因而反對入谷實邊。這種不切實際的分析,可謂“圖虛名,落實禍”。張敞與蕭辯論,提出入谷贖罪之理計有三點:第一,不是犯罪者皆可入谷贖罪,有大罪者不開此禁;第二,戰爭急需物資,問題必須盡快解決;第三,要不尚空談,敢于權變,拿出有效辦法來。但蕭望之仍極力阻撓,喋喋不休,不準開禁。又一次,大司農中丞耿壽昌為了平衡谷價和實邊的目的建議設常平倉。蕭望之則以為是“與民爭利”,堅持自然經濟,反對開發實業。他說耿壽昌筑倉治船,耗費錢財,興師動眾,百姓勞頓,所以不妥,怕違了民心與天意。實際上耿的建議如果采納,將會以較小投入獲取較大效益。建倉貯糧,調節流通,減少漕運,好處明顯,但蕭望之這個迂夫,連四比三多的道理都不懂。一頭鉆進牛角尖里講空洞的大道理。儒士多有輕商、賤商思想,蕭望之瞧不起“習于商功分銖之事”(實際算帳賺錢增加收入)的耿壽昌,竭力干擾別人去解決問題,影響極壞。因為如果是一般儒生出來說幾句還無所謂,而話由宰相一級要員講出來,就成了“準圣旨”了。這里也有所謂“一票否決權”。蕭望之“好心”辦壞事,誤國又誤民。以后各代此類情況不斷出現,空言誤國,清談失利。他們也扮演了使歷史發展緩慢,經濟停滯不前的一種角色。
上一篇:蕭軍與《文化報》事件
下一篇:蕭衍佞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