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濟的失望
楊昌濟先生是毛澤東同志最尊敬的老師之一,他為湖南大學的創辦作過很大的努力,但是在軍閥統治時代,他的愿望也只能落空。
早在辛亥革命以前,他就和章士釗醞釀過創辦湖南大學。他在考察英國教育制度時,發現英國小學校長大多為大學畢業生,有的小學教員也是大學畢業生。英國重視師資的培訓,所以中、小學教育質量比較高。他還發現,英國的大學很多,許多大學歷史悠久,學風良好,組織完善、經濟獨立。相比之下,湖南卻沒有一所正規大學,這是極不合理的。楊濟昌認為,湖南不辦大學,中學教員就沒有來源,整個湖南的教育事業就會受到阻礙。所以,他回國后,在公開發表的第一篇文章——《余歸國后對教育之所感》中,就提出在湖南創辦綜合大學的設想。他認為可以仿效英國的做法,將湖南現有的幾所高等專科學校并成一個湖南的綜合大學,而且一切組織章程均參考東西洋各國成法。他擔心這個計劃實現不了,所以在文章中特別提請“當局者”注意,不要以減政之故,來減掉這種對于增進國力有實功的事業。
楊濟昌的擔心很快被證實了。1915年,袁世凱發布《大總統特定教育綱要》,為了強化其集權,恢復帝制,特宣布不準各省設立大學,并劃全國為六個師范學區,規定只能在北京、南京、武昌、成都、廣州等地設立高等師范學校。這樣,湖南僅有的培養中學師資的高等師范學校也將被撤消。一九一六年,當高師行將撤消之際,楊昌濟多方奔走,希望把湖南的大學辦起來。為此,他專門向省政府寫了呈文,并整理成《論湖南創設省立大學之必要》一文公開發表,希望造成社會輿論,爭取各方聲援,在文中,他首先從大學教育與普通教育的關系,說明要養成健全之國民,必須從幼少之時就開始培養,因此師資培養就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其次,認為高等師范培養的人才,反可分布于教育界,而大學培養的人才,既可以從事教育又可以從事其他工作,此外,他還駁斥了那種認為“北京、天津有大學,湖南不必再設大學”的錯誤觀點,指出這是一種“迂于事情之說”。因為湖南學生遠離家鄉求學,不僅經費增多,難以負擔,而且全國僅只少數幾所學校,也不能滿足全國士子“研摩之用”。他還特別痛斥了北洋政府的教育部不許辦省立大學的不合理規定,認為這是一種中央專制集權主義的政策,是以一二人之私意行事,不利于地方政治的平衡和發展。他的這些批評,觸及了專制政治的弊端,已經遠遠超出了教育的范圍。
為了避免高師的裁撤,并爭取創辦湖南大學,楊昌濟還寫信給留日同學、北洋政府的教育總長范源濂。認為,按照歐美各國的標準,中國各省都應該辦一個大學,而湖南尤有辦大學之資格,起碼也該把高等師范學校保留下來。高師校址是中國四大書院之一的岳麓書院,已有一千年的歷史,近年又新建了不少校舍。高師還保留了時務學堂、求實書院、高等學堂、優級師范各校傳下來的大批圖書、儀器等。因此,實在不宜撤銷高師。
盡管楊昌濟為發展湖南高等教育操碎了心,可是,在當權者那里,得到的反響卻甚微。一九一七年,湖南高等師范終于被北洋政府強令裁撤,楊昌濟的辛勤奔走遂成泡影。楊昌濟始終沒明白,在混戰中求生存的軍閥政府,是不可能真正來重視教育的。
上一篇:楊帆、潘漢年冤案始末
下一篇:楊杏佛橫尸上海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