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希曼壯志未酬獻身“崗亭”
俄羅斯籍德國物理學家,盛威· 里希曼,為了征服自然災害,探索雷電奧秘,而不幸犧牲,年僅42歲。至今人們還深深地懷念這位為探求真理而勇敢獻身的科學家,也為他一時粗心疏忽,壯志未酬而惋惜不已。
里希曼青年時代聰敏好學,在學術思想上深受他的老師漢伯格的影響。他不拘泥于抽象的純數學形式,重視測定物質量的關系。注重觀察研究,精確地確定物體的性質,合理地推導真理內含。
1745年,里希曼把這種求實的學風應用于電學研究。如研究物體的電容量和物體形狀的關系,絕緣體漏電與空氣濕度的關系等。他對富蘭克林提出的用“崗亭”實驗,來研究雷電現象頗感興趣。所謂“崗亭”實驗,就是在高塔或教堂等高大建筑物頂上,建立一個類似“崗亭”的木樓。崗亭內能容納一個操作者,并有絕緣支架。用一根鐵桿固定在絕緣支架上,并從崗亭頂端穿出,筆直伸向天空,高出崗亭6—10米,操作者站在絕緣木板上,當天空烏云滾滾移動時,就手持絕緣環將一根接地的導體靠近鐵桿,使它的尖端靠近鐵桿,但其間留一定空隙,此時就會出現電火花放電現象。1752年,法國的達里巴爾首先進行了類似的實驗。使里希曼受到啟發。
里希曼為了進行類似的實驗,他在自己家里的房頂;建造了一座“崗亭”。他和他的朋友羅蒙諾索夫,經常在一起對雷電現象進行觀察研究。他深知雷擊現象非??膳?,但是,作為科學家,他更深切的感到,自己的職責就是必須觀察了解雷電產生的原因,并提出有效地可能防止雷電破壞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掌握雷電發生發展的規律,發現防患于未然的措施;才能認識自然,征服自然。正是出于這種獻身科學,造福人類的宏偉志愿,在1753年7月26日這一天,正值烏云密布山雨欲傾之時,他獨自蹲在“崗亭”之中,專心致志地觀察,細心反復地琢磨,而根本沒有意識到“崗亭”長期失修,絕緣失靈。正當他站起身舉起導體的一剎那時,一道耀眼的閃電,伴隨著震耳欲聾的炸雷,里希曼觸電倒地,獻身于不惑之年。
上一篇:遼太宗的自省
下一篇:量子力學的曲折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