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趣談·歐陽修
《歐陽修》:歐陽修(1007—1072),宋代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始號 “醉翁”,晚號 “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天圣時登進士甲科,曾官樞密副史、參政知事。善文工書,博通經(jīng)義。其文闡理暢達,抒情深婉,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lǐng)袖。其書筆勢險勁,自成一家。蘇東坡題跋云: “歐陽文忠公,用尖筆干墨作方闊字,神采秀發(fā),膏潤無窮,后人觀之,如見清眸豐頰,進趨曄如也?!?又曰: “公書雅與其人相稱,外雖優(yōu)游,中實剛勁?!?又好金石,曾收藏金石文字1000卷,著為《集古錄》,還寫了跋尾,其書法作品有《孫明復墓銘碑》等。
學書不厭
歐陽修喜好書法,喜歡收集古代書畫真跡,以潛心研習。他晚年書名更大,影響也更深遠。
歐陽修愛好非常廣泛,詩歌、文章、繪畫、金石等無一不喜,而又無一不精。但到中年后,他對這些漸漸不再熱心了:有的是厭倦了不想去做,有的雖然喜歡,卻精力不足,疏于分心。但對搜集書法真跡,研習書法,卻熱情不減,興味更濃。歐陽修認為書法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磨煉人的意志,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而他只要一動筆,就渾身是勁; 一入迷,就嫌時間過得太快。他從自己的親身體驗,認識到了古代圣賢“狂熱”喜好書法的個中之謎; 而他自己,也對此謎作出了注解。
正是由于專心致志、不知疲倦地學習書法,歐陽修才在晚年更上一層樓,卓然成家,成就了自己的愛好。
歐陽修像
得意忘形
“得意忘形”本來是說有的人稍一得志,就高興得控制不住自己,甚至失去了常態(tài)。發(fā)生在歐陽修身上的“得意忘形”,卻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指他學習書法的一種好方法。
歐陽修非常喜歡收藏和鑒賞前代的書法真跡,用來臨摹和學習。他在《歐書試筆》 中談到自己的學書體會時說,他非常喜愛唐代書法家李邕的字,通過多年學習,從李邕那兒得到了筆法。但他并不是追求形似,一點一畫地刻意模仿李邕的字; 而是努力追求神似,學習李邕書法的精神,并把這種精神化入自己的書法實踐,即只得李邕的筆意而忘記了李邕的字形。所以他寫出的字完全是自己的,沒有一個和李邕雷同。后來,他把這種學習書法的好方法概括為 “得意忘形”,給這一成語賦予了新的意義。
歐陽修的“得意忘形”是一種通過繼承尋求創(chuàng)新的做法,這是學習書法有所成就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值得我們體會和學習。
醉翁觀帖
歐陽修晚年辭官退隱后,大量收集字畫,進行鑒別和賞玩。只要一發(fā)現(xiàn)前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他就用重金購回。他特別喜歡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作品,認為顏真卿的書法持重舒和而不局促,筆畫巨細,皆有法度。他越看越喜歡,認為除了顏真卿,再沒有人能寫出這么好的字。
歐陽修鑒別法帖,從不輕易下結(jié)論,而是仔細閱讀,反復研究。有一次,他得到一本李邕的法帖,開始并不喜歡。后來反復賞玩,才發(fā)現(xiàn)其中妙處。他認為李邕此帖確實高妙,別人不可比及。他還說“得之最晚,好之尤篤”。就像交朋友一樣,開始關(guān)系一般,一旦互相了解后,友誼既牢固又長久。
我們在研習別人,尤其是大家的書法作品時,應該像歐陽修一樣,通過反復揣摩,仔細體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精義,并將之用于自己的書法實踐,才能真正有所收獲,提高自己的書法技藝。
《灼艾帖》 宋 歐陽修
上一篇:收藏趣談·梅蘭芳
下一篇:翰墨趣談·歐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