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宋明理學·定名緣起·“道學”與“道統”
程頤在《明道先生墓表》中說:“周公沒,圣人之道不行;孟軻死,圣人之學不傳。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先生(程顥)生千四百年之后,得不傳之學于遺經,志將以斯道覺斯民。”(《河南程氏文集》卷一一)程頤將其兄程顥直承孟子道統,而將荀卿、揚雄、王通、韓愈等人一筆抹掉了。這里,程頤對“道學”作了最初的界定,他把“道”與“學”分開來解說,解為以周公為最后代表的圣人之道和以孟子為最后代表的圣人之學,前者屬于政治范疇,后者屬于學術范疇。而在儒家眼里,儒者出則從政,處則講學,一生事業不外這兩項。然而雖說是兩項,內容卻是一個。李心傳《道命錄序》說:“夫道即學,學即道,而程子異言之,何也? 蓋行義以達其道者,圣賢在上者之事也;學以致其道者,圣賢在下者之事也。舍道則非學,舍學則非道。故‘學道愛人’,圣師以為訓,倡明道學,先賢以自任,未嘗歧為二焉。”儒家從政的目的是行圣人之道,不能“行道”,便退求其次,而為“明道”之事,將圣學傳之于人,期望后世因時行之。到了南宋,“道學”二字已不分開解釋,如陸九淵說:“姬周之衰,此道不行;孟子之沒,此道不明。”(《陸九淵集》,第158頁)而朱熹則對道學作了進一步的界說,他在《中庸章句序》中說:“《中庸》何為而作也? 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也。蓋自上古圣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其見于經,則‘允執厥中’者,堯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朱熹所揭示的古圣相傳“密旨”就是《尚書·大禹謨》中的這十六個字,此即理學家所說的“十六字心傳”。朱熹用道統心傳來界說道學,因而南宋王柏說:“道統之名,不見于古,而起于近世,故朱子之序《中庸》,拳拳乎道統之不傳,所以憂患天下后世也深矣。”(《魯齋集》卷五,《跋道統錄》)鑒于此,清代汪廷珍為理學(即道學)下定義說:“虞廷以十六字之心法衍道統,而理學乃得承于后代。理學者,道統所由寄也。”(《象山全集序》)從道統心傳對道學(理學)加以界定,形成了道學流派(包括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思想核心。
上一篇:宋明理學·定名緣起·“道學”與“理學”
下一篇:近代儒學·現實的重縛與理論之鷹·“風云漸厚鷹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