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杏佛橫尸上海灘
楊杏佛,名銓,字杏佛,江西清江人,1893年生。1908年入上海中國公學。1911年,楊杏佛作為同盟會會員,擔任孫中山的總統府秘書,被稱為“青年才俊”。1913年赴美留學。1919年回國后,一度想走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的道路,曾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和東南大學任教。孫中山逝世后,他堅定地宣傳和捍衛孫中山制定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義。五卅慘案發生后,楊杏佛在上海主辦國民黨左派的《民族日報》,逐日撰寫社論,揭露帝國主義暴行,在反帝運動中發揮了強大的輿論威力。1931年蔣介石對江西蘇區發動“圍剿”楊杏佛撰寫《共產黨在中國狀況》一文,打破了國民黨反動派嚴密的新聞封鎖,最早在國內比較客觀地介紹蘇區和紅軍的情況。然而文章觸怒了蔣介石政府,報紙被收繳銷毀。
1932年12月,楊杏佛同宋慶齡、蔡元培、魯迅等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國民權保障大同盟”,楊杏佛任執行委員兼總干事。他極力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抨擊蔣介石獨裁統治,同時還參與營救許多被國民黨反動派關押的共產黨人和革命者。
“同盟”的活動,使國民黨反動派對同盟領導人恨之入骨。蔣介石決心殺掉楊杏佛,借以恐嚇宋慶齡及其他進步人士,鎮壓日趨高漲的抗日愛國活動。
1933年6月18日清晨七點左右,楊杏佛帶兒子小佛乘車準備前往大亞路騎馬,當汽車走到“中央研究院國際出版品交換處”門口時,國民黨特務向車內射擊,司機中彈身亡,楊杏佛身中數彈,搶救無效,與世長辭。
國民黨特務的卑鄙行為,激起了全國各階層人民的義憤。6月20日在萬國殯儀館為楊杏佛舉行追悼大會,宋慶齡、魯迅、何香凝、沈鈞儒、李四光等許多著名人士參加了追悼大會,人們遣責蔣介石的倒行逆施,要求嚴懲兇手。宋慶齡慷慨陳詞:“不是革命在中國勝利,就是帝國主義征服和瓜分中國。”但“我相信中國革命的最后勝利”,并堅決表示“我和我的朋友們是絕不會為這種卑鄙手段所嚇倒!”
上一篇:楊昌濟的失望
下一篇:楊杰被害于黎明前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