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社會
日本社會素有學歷社會之稱。所謂學歷社會,是說每個社會成員的社會地位、職務高低、經濟狀況等,不是由其門第、家庭出身等來決定,也不是由其本人的實際能力來決定,而是由其學歷來決定。在評價一個人時,不是看他“學了什么、學得怎么樣”,而是注重他“在何時,何地學習過”,甚至會得出根據哪個學校畢業來判斷本人的能力和個性的結論。為此,人們就不得不為獲得某種形式上的學歷而奔忙,也就產生了一個人的能力得不到公正的評價和學習者本人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等現象。在日本,學歷的高低,除了看畢業于哪一級的學校外,還要看畢業于哪一流的大學。若畢業于名牌大學,不僅能在一流大企業或政府機關找到好工作,而且待遇優厚,提升較快。
學歷主義雖盛行于今,但卻產生已久,早在明治維新時期,為了打破封建等級身分制,培養近代人才,始重學歷,1872年頒布的學制令將個人地位與學歷相聯,戰后日本的年功序列工資制度,即學歷加工齡的工資制度,更使學歷主義根深蒂固。
學歷主義在歷史上對打破封建等級制有積極意義,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其弊端亦日益顯著。學歷主義不重視真才實學,只重表面上、形式上的東西,很不合理。而且獲得學歷往往與一個人家庭的經濟條件有聯系,只有那些富家子弟才有較多的機會念名牌大學。學歷主義以考試定終身也不合理,入大學或入名牌大學往往根據考試的得分來決定,常常把有真才實學的人或大器晚成的人,或無錢念名牌大學的人拒之于大學的門外,埋沒了不少人才。
學歷主義、學歷社會與信息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相矛盾,與終身教育相矛盾。信息社會要求知識更新,要求社會成員終生反復受教,不斷提高適應能力。學歷主義暴露了日本教育的危機與弊端,為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日本政府遂于20世紀80年代末進行了第三次教育改革,克服學歷社會導致的弊端成為改革的重要內容。日本臨時教育審議會關于教育改革的咨詢報告認為,克服學歷社會的弊端須從三個方面著手:其一,建立以21世紀為長遠目標的終身教育的社會,改變評價人的標準。在偏重學歷的社會里,評價一個人往往是以“在何時、何地學習過”為標準,而在終身教育的社會里,則以“學了什么、學得怎么樣”為標準。其二,改革學校教育。使學校教育對社會的要求能做出靈活反應,使形式上的學歷與實際學歷相一致,從而具有靈活性,改變只重以考試分數評價人的做法,要多方面地評價一個人的能力,還要向人們提供多種多樣的受教育機會。其三,企業界、政府機構錄用人員時,應注重每個人各方面的能力,糾正一切不合理和不公正的招工辦法,實行就業機會均等以及就業后實行根據本人的能力評價、晉升和提職的制度。
上一篇:姚瑩守土有功卻獲罪遭貶
下一篇:學術領域中的大批判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