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不出去的姑娘
故事發生在1975年秋,四川的一個偏僻山村,老農許茂和他的幾個女兒一起生活,“女大當嫁”,可道路并不那么平坦,老漢的坎坷經歷和女兒們的婚姻大事,吸引了千千萬萬讀者和觀眾。
周克芹的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出版后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于是,電影制片廠紛紛要把它搬上銀幕。
還是北京電影制片廠來得熱烈,由著名導演王炎編導的同名影片,集中了當時影壇上著名的受觀眾歡迎的演員:李緯、張金玲、李秀明、劉曉慶、李鳳緒、楊再葆……影片確實拍得精彩,在1981年出產的影片中當之無愧地可謂佼佼者,李秀明因飾演女主角四姑娘還得了“雙獎”(百花獎和金雞獎)。
八一廠的拍攝陳容絲毫不弱,旗鼓相當,與北影唱起了對臺戲,也把小說搬上了銀幕。從藝術質量上看,在當年的影片中算得上是上乘之作。但與北影廠的影片角逐中還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
奇怪的是,峨眉電影制片廠繼北影、八一廠之后,又把小說改編為影片《四姑娘》。三部影片三個四姑娘,原本是一人,可命運大不相同,可憐的峨影四姑娘無人問津,遭到“嫁”不出去的凄慘命運。據說《四姑娘》到了丹東,18家影院同時上映,為她“招婿”,可只賣出一張票;《四姑娘》又“嫁”到廣東,可人家不許進門,只得又悻悻地回到娘家,其實,在娘家也不受歡迎,影院門前冷落,觀眾廖若晨星,為之嘆息的不是觀眾,而是編導演和峨影廠的領導們。
癥結何在?一句話:重復拍攝。
據說,《四姑娘》在投拍之前就有不少人反對這種做法,因為投拍一部象《四姑娘》這樣的影片,少則幾十萬人民幣,多則上百萬,眼睜睜地看著這巨款付之東流,誰不心痛呢?
我們的“國情”還不允許這樣一部小說多種影片版本的情況存在。重復拍攝就必然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極大浪費,有幾個觀眾想在看了北影的“四姑娘”后再去看八一廠的“四姑娘”,意猶未盡,又去一睹峨影廠《四姑娘》的風采呢?
可能撞車的需在投拍前的創作計劃會上統一協調,幾個廠都想拍某題材的片子,比一比誰的條件更適合就讓給誰,不然只能是兩敗俱傷。從《許茂和他的女兒們》來看,三個廠都拍,吃虧的絕不僅是峨眉廠,就是對占了上風的北影廠來說,實際上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都受到影響。至于有意競爭,那也是沒必要的。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本是好事,
但僅僅局限在與別人爭一部小說的改編權或爭同一題材上,實際上往往帶來兩敗俱傷的可悲結果。西影廠的《川島芳子》和北影廠的《風流女諜》取自同一人物,又是同期上映,便是例證。電影片如此,電視劇撞車的事情更多。
上一篇:大謝山水詩的玄言尾巴
下一篇:存在主義的“自我中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