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至卷三
太宗本紀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為人英明神武,才智非凡,早年跟隨高祖起兵反叛,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屢建奇勛,最終統一了全國。后來,他和太子李建成互相猜忌,并最終發動玄武門之變,即位稱帝。他即位后,任用了長孫無忌、房玄齡、魏徵等賢明之臣,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少年英才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開皇十八年(598),他出生于武功(今陜西武功)的李淵別館。他出生時,有兩條龍在館外游戲,三天后才離開。高祖前往岐州(今陜西鳳翔)赴任時,太宗年僅四歲。有個書生自稱善于相面,見到高祖說:“您是貴人,而且會生出貴子。”后來見到太宗,書生說:“這個孩子有龍鳳之姿,一定能夠濟世安民。”高祖害怕書生泄露天機,想要將他殺死,但書生忽然消失不見了,因此高祖以“濟世安民”之義,來給太宗命名。太宗幼時便很聰睿,處事果斷,不拘小節,人們都感到他高深莫測。
大業末年,隋煬帝在雁門(今山西代縣)被突厥所圍困,太宗應召前往救援,隸屬于屯衛將軍云定興的軍營。即將出發時,太宗建議云定興:“一定要設置疑兵,虛張聲勢,讓敵人不知虛實,望塵而逃。否則,敵軍知道我軍兵力不足,就會全力進攻,我軍就難以取勝了。”云定興聽從了他的計謀,敵軍果然解圍而逃。
父子舉兵
唐高祖鎮守太原時,太宗十八歲。當時,高陽有叛軍首領,名叫魏刀兒,率眾前來攻打太原,高祖率兵迎擊,結果深入敵陣,被困其中。太宗率領精騎兵突圍而入,張弓射敵,所向披靡,于是從萬人中將高祖救出。適逢步兵也趕來了,高祖和太宗又奮力出擊,大敗敵軍。當時,隋朝氣數已盡,太宗心懷異志,于是禮賢下士,收養賓客。那些豪俠之士,都樂意為他拼死效力。等高祖舉兵后,太宗就率兵攻克了西河,被任命為右領大都督,統率右三軍,并被封為燉煌郡公。大軍西進,來到賈胡堡,隋朝將領宋老生率領兩萬精兵,駐扎在霍邑,對抗唐高祖。適逢久降大雨,軍糧已盡,高祖和裴寂商量,準備撤軍回到太原,以后再行動。太宗極力勸阻,高祖不聽,只是督促他號令軍隊撤退。太宗于是在軍營外大聲哭號,哭聲傳入營帳中。高祖將他招來,問他哭泣的原因,太宗回答說:“我們本來舉的是義兵,進軍作戰就必然勝利,撤退就必然人心離散。人心既已離散,敵軍又在后進攻,我們很快就要喪命了,因此悲傷。”高祖醒悟過來,于是打消了撤軍的念頭。
八月,雨過天晴,高祖率兵進逼霍邑。太宗擔心宋老生不肯出戰,于是率領幾個騎兵,先到霍邑城下,舉起鞭子,指揮調度,裝出要圍攻的樣子,以此來激怒宋老生。宋老生果然發怒,打開城門,出兵應戰,背靠著城墻擺好陣勢。高祖和李建成在城東列好陣勢,太宗和柴紹在城南列陣。宋老生指揮軍隊沖向高祖,李建成落下馬來,宋老生乘勝進擊,高祖和李建成軍紛紛退卻。太宗率軍從南原的高坡沖下來,截斷宋老生的軍隊,奮力出擊,敵軍大敗而逃,宋老生也被殺死,于是高祖平定了霍邑。來到河東后,關中的豪杰之士紛紛歸附他們。太宗建議高祖率軍入關,奪取永豐倉(故址在今陜西潼關)來賑濟窮人,并召聚亡命之徒來攻克京師,高祖很贊賞他的建議。于是,太宗率軍平定了渭北,而后進軍涇陽(今屬陜西),等高祖到來后,一起平定了京城。高祖掌管政務后,太宗擔任唐國內史,并改封秦國公。不久,他又大敗薛舉。
平定四方
武德元年(618),太宗率兵征討薛仁杲,當時敵人兵力十分強盛,太宗卻使用奇計大敗薛仁杲的悍將宗羅睺,并趁機率領精銳騎兵,急攻到城下。薛仁杲驚懼不安,一時毫無對策,第二天早晨就投降了。眾將都驚服太宗用兵如神。當時,李密剛剛歸附唐朝,高祖詔令李密,疾馳到豳州(今陜西彬縣東北)去迎接太宗。李密見到太宗器宇不凡,軍威嚴肅,大為驚服,私下里對殷開山說:“這的確是一代英主,要不然怎能平定禍亂呢?”武德二年到三年,太宗率兵征討劉武周的主要戰將宋金剛,并屢次獲勝,劉武周只好逃亡到了突厥。武德三年,太宗又大敗王世充的軍隊,王世充向竇建德求救。武德四年,竇建德率領軍隊,前來救援王世充。太宗又用計謀,大敗竇建德的軍隊,并活捉了竇建德。王世充孤立無援,就只好投降了。高祖聽到捷報后,大喜過望,認為自古以來,舊有的官職都難以褒揚太宗的功勛,于是為他另設徽號,以表彰他的奇勛,加封他為天策上將、陜東道大行臺,位居眾位王公大臣之上。此時,天下已經平定下來,太宗于是勤奮鉆研經史典籍,并開設文學館,招攬天下的士人。
貞觀之治
武德九年,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勾結,企圖謀害太宗。太宗和長孫無忌等人謀劃,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于是高祖將太宗立為皇太子,政務也全部交給太宗處理,并在同年八月將帝位禪讓給太宗。同年,突厥的頡利可汗入侵唐朝,來到渭水便橋的北岸。頡利可汗派遣將領執失思力進入唐朝以打探虛實,并大張聲勢。太宗將執失思力囚禁起來,然后親自率領六名騎兵,來到渭水,與頡利可汗隔岸對話,譴責他違背盟約。不久,大軍相繼來到。頡利可汗看到官軍兵力強盛,又得知執失思力已被拘禁,心中很害怕,于是就向太宗求和。太宗殺死白馬與頡利可汗訂立盟約,而后班師回朝。
太宗即位后,擢用長孫無忌等人為相,又有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的輔佐,懲惡揚善,政治十分清明,國家大治。太宗因為國家太平無事,每天都到西宮侍奉太上皇的飲食。公卿上奏說:“現在是夏末秋初,濕氣還沒有退去,宮中地勢低下,濕氣很重,請陛下另外營造一所宮室居住。”太宗說:“我有濕氣之病,的確不適合居住在低下潮濕之處。但如果聽從你們的請求,會耗費大量錢財。昔日漢文帝想要修建露臺,因為覺得耗資相當于十戶人家的家產,就沒有建。我的德行不如漢文帝,而花費卻超過了他,這哪是明君之道呢?”于是沒有采納群臣的建議。太宗曾經問房玄齡和蕭瑀:“隋文帝是怎樣的君主?”兩人回答說:“他能夠克己復禮,勤勉于政事,每次在朝堂上處理政務,直到日頭偏西才離開。五品以上的官員,他都親自接見,和他們商討政事。他也很體恤值班的衛士,為他們送飯。他雖然不是仁明之主,但也是勵精圖治的君王了。”太宗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此人性情苛察而失于明斷,性情苛察就必然會多疑,失于明斷就必然會考慮不周。他因為從孤兒寡母手中篡奪皇位,因此就不信任群臣,政事都由自己決斷,雖然勞心費力,卻仍然不能盡善盡美。群臣揣摩到他的心意,也就不敢直言,宰相以下的官員,都只知道順從圣旨。我認為君主不應該這樣。天下這么大,怎么能由一個人來獨斷呢?我要廣選天下的賢才,讓他們治理天下,各盡其才,這樣才能使天下大治。”他又下詔書說:“凡是詔書敕令有不妥的,你們都應該堅持上奏,不應該逢迎我的心意而予以施行。”
貞觀十九年,太宗親自率領鐵騎,和李會合,圍攻遼東城,并順著風勢發射火箭,很快就燒毀了城中的房屋和城樓,然后指揮將士登城,攻克了該城。六月,官軍來到安市城(今遼寧鞍山一帶),高麗將領高延壽等人率領十五萬士兵,前來援救安市城。李率領軍隊,奮勇作戰,太宗也帶領軍隊進逼,高麗大敗,傷亡不計其數,高延壽等人都投降了。李繼續攻打安市城,幾個月后仍然沒有攻克,最后只好班師回朝。
貞觀二十三年,太宗在含風殿駕崩,終年五十二歲。他留下遺詔,讓皇太子李治在靈柩前即位。太宗被安葬在昭陵,廟號為太宗,群臣為他上謚號為文皇帝。
上一篇:商君列傳
下一篇:遼太祖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