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領域中的大批判運動
1954年10月開始,在學術領域開展了宣傳唯物主義、批判資產階級唯心主義的斗爭。這場斗爭是從批判《紅樓夢》研究工作中的所謂胡適派資產階級唯心主義開始的,然后在哲學、政治、文學、歷史、教育等方面相繼展開。在教育界,發動了對胡適、梁漱溟、杜威等人的教育思想的批判。1955年,開展了對胡風等文藝思想的批判,并將胡風等人定為“反革命集團”。這些批判斗爭,學術問題往往同政治問題混同起來,簡單粗暴和不實事求是之處甚多,嚴重混淆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挫傷了知識分子的積極性,極大妨礙了學術領域生動活潑局面的出現。對于高等學校的文科教學,影響更為直接。
1958年“教育大革命”中,更進一步采取群眾運動的辦法,簡單粗暴地進行學術批判。主要有:
1958年5月至8月,北京大學對校長馬寅初的“新人口論”的批判。
1958年8月,北京師范大學對心理學教學中的所謂“資產階級方向”的批判,把心理學說成是“偽科學”。
1958年8月30日,《人民日報》發表《學術批判是自我革命》的社論,號召高等學校發動群眾起來“幫助資產階級學者進行學術思想批判”。當時學術批判的群眾運動涉及到文史哲、政治、財經、教育、心理、新聞等許多學科領域。
至1960年,學術批判運動則以反對所謂“現代修正主義”為中心。提出要在哲學、社會科學和文藝領域批判修正主義,挖十八、十九世紀資產階級學術思想的“老祖墳”。還提出要大破大立,建立起我國自己的一套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體系。當時各省市高等學校,文藝界、教育界、學術界都開展了以反對“現代修正主義”為中心的學術批判運動。如教育界批判了所謂資產階級的“量力性”、“系統性”原則,并再次批判了凱洛夫《教育學》(新版)。同時,在全國高等學校還開展了所謂“插紅旗,拔白旗”運動。把一批有真才實學、堅持實事求是科學態度、對“大躍進”、“大革命”有不同意見或持懷疑態度的知識分子視為“白旗”。當時有一個學院共拔掉大小“白旗”7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6人,占全體教授、副教授總數的50%。
這些學術領域的大批判和“拔白旗”,違背了“雙百”方針,再次引起了思想上的混亂,挫傷和打擊了一批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了高等學校的文科教學和教材建設。
上一篇:學歷社會
下一篇:學校之橫,京尹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