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也有授錯的時候
在90年來的諾貝爾獎授獎史上,直接與癌癥病因研究有關的獲獎項目僅有三項,而這三項之中有一項是失誤的授獎。
1907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菲比格(Fibiger)教授發現,由多爾帕特(Dorpat)捕捉到的3只野生大鼠的胃內存在一種腫瘤,經顯微鏡檢查表明,這種瘤的中心部位有一種后來被鑒定為旋尾線蟲的蠕蟲,于是他試圖用實驗方法來證實腫瘤形成與蠕蟲之間的關系,但未能成功。后來他在哥本哈根的一家制糖廠捕捉到了61只野生大鼠,發現有40只的胃內存在線蟲,18只鼠的胃底具有病理變化,其中9例呈廣泛的乳頭瘤病變。他在考察了這家糖廠后發現這里孽生有大量的蟑螂,進而推測這些蟑螂可能充當了這種線蟲的中間宿主。接著,他用含有旋尾線蟲的蟑螂喂養健康的大鼠后,成功地誘發了多數大鼠胃內的腫瘤的生長。
1913年菲比格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首先獲得了瑞典醫學會的承認,菲比格本人也因此被該學會接納為會員。13年后,即1926年他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以“表彰他發現了旋尾線蟲癌”。評價說:“菲比格第一個成功地揭開了癌癥病因面紗的一角?!?/p>
遺憾的是,嗣后60多年醫學科學的發展絲毫沒有證實蠕蟲可以成為癌癥的病因。20年以后人們才基本弄清了這次授獎失誤的原因:菲比格發現的大鼠病變并非癌腫,而是上皮細胞的化生和增生。
盡管從菲比格發表研究成果到他獲得諾貝爾獎過了13年,足見授獎的嚴肅性,然而仍然出現了失誤,這又從另一方面向人們揭示尋找癌癥病因是十分艱難的。
在科學發展的進程中,伴隨著不斷的否定,沒有否定則不可能進步,因此,失誤也是難免的。
上一篇:諾曼底登陸與盟軍的迷魂陣
下一篇:諾貝爾獎后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