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西漢大司馬霍光的小女兒成君,是漢宣帝的皇后,霍氏家族總攬國家大權,顯貴已極。當時有個名叫徐福的人,上奏章給漢宣帝,希望皇帝能極時加以抑制,不要使他發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而遭致滅亡。但徐福一連上了三次奏章,皇帝都置若罔聞。霍光死后三年,霍氏家族因為謀反而被宣帝殺盡。事后,揭發霍氏的人都受到了封賞,而徐福卻沒有得到什么好處。當時有個大臣為徐福鳴不平,上書給皇帝,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戶人家的廚房里,筆直的煙囪一燒飯就火焰直冒,而灶門口偏又堆放著一大堆柴。有個客人就對主人說:“這是很危險的,最好把煙囪改成彎曲的,柴堆也搬到離灶門口遠一些的地方,這樣才比較安全。”但主人沒有理睬。沒過多人,廚房果真失火了,火勢蔓延得很快,幸虧左鄰右舍迅速跑來幫助救火,這才把火撲滅,沒有造成太大的損失。事后主人殺豬宰羊,宴請救火出力的鄰居,其中有被火灼得焦頭爛額的,就請他們坐上席,其余的依次陪坐,至于那位勸主人提防火災的客人,卻早被主人忘記了。有人就對主人說:“當初你如果聽從那位客人的勸告,不僅不用破費酒肉,也不致發生火災,現在論功請客,怎能忘掉他而把焦頭爛額以人尊為上賓呢?”主人這才醒悟,趕快去請那位客人。
講完這個故事,這位大臣又接著說:“徐福多次上書指出霍氏陰謀叛亂,要防患于未然,杜絕后患,徐福的意見如果能夠實行,國家既不致以土地來分封功臣和賞賜爵祿,大臣也不致因叛亂而被誅殺滅族。希望您對于有預見性的建議應該加以重視,并應該讓建議者居于事后奔忙勞碌的人之上。”
于是宣帝下令賞賜徐福。
這個故事批評了那種只重補救于后,不知防患于前的人。我們日前的教育工作者,也要吸取教訓,要注重防微杜漸,要求教師對教學工作有預見性,衡量一個教師的水平,不是看他處理了多少問題,而應看他防止了多少可能發生的事件。如果教師不能未雨綢繆,到學生養成一定惡習時,悔之晚矣!
上一篇:嬰兒吞鐵釘
下一篇:應制詩的功過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