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制詩的功過是非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大序中說:“詩言志”、“詩緣情”。后代人創作多遵循這條原則,講究有事而感,有感而發,所以有“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說法。在中國詩歌按照這條創作原則發展的漫漫長河里,隋唐時出現了應制詩這樣的旁支斜流。
應制詩是封建臣僚奉帝王之命所作或所和的詩。例如唐玄宗作了一首《途經華岳》,大臣張說、張九齡、蘇颋等人就各寫了一首《奉和途徑華岳應制》。應制詩的詩題中,一般有“應制”或“應詔”字樣,大都由帝王身邊的文學侍臣寫,有的甚至以此為“業”。《全唐詩》中在初唐許敬宗名下錄有二十五首詩,有十九首是應制詩,比例極高。應制詩寫得好,可以名利雙收。唐人劉餗《隋唐嘉話》里有這樣的記載:“武后(武則天)游龍門,命群臣賦詩,先成者賜錦袍。左史東方虬詩成,拜賜,坐未安,宋之問詩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稱善,乃就奪錦袍衣之。”宋之問在唐代就是靠寫應制詩贏得武則天的賞識。
寫應制詩,主要是為了博得皇上的歡心,說得難聽一點,就是為了拍皇上的馬屁。因此這類詩中一般不會出現非議朝政、評擊弊端的話,內容多是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皇上喜歡別人稱自己是明君,就多用些漢武帝、周文王的豐功偉績比夸皇上;皇上喜歡國安民順,就多說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象前面提到的宋之問奪錦袍的那首詩,最后四句“先王問鼎三河固,寶命乘周萬物新,吾皇不事瑤池樂,時雨來觀家扈春”,既捧了唐朝的開山皇帝,又捧了武則天,把她游龍門這種勞民傷財的事說成是關心農事。當然不能否認,應制詩中也有含規戒期望之意的較好作品,但是如鳳毛麟角。
從藝術上看,應制詩多是鋪錦疊繡之作,詞藻華麗。還拿宋之問奪錦袍的詩來看,“彩仗霓旌統香閣,下輦登高望河洛”、“微風一起同花落,仙樂初鳴瑞鳥來”、“鳥來花落紛無已,稱觴獻壽煙霞里”之類的詩句充斥作品中,無非是稱頌武則天游龍門的隆盛景況。應制詩的藝術風格可以說是趨于“唯美”,盡詞藻之能事,但由于內容空泛,藝術價值并不高。
應制詩的寫作帶有一定功利性,脫離現實生活,缺乏真實的感情,從而失去它的藝術價值。應制詩的教訓就在于此。
上一篇: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下一篇:應該讓孩子走出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