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明德”
“在明明德,在親民”, “明德”首先要“親民”,就是親近愛護人民,也有人認為“新民”指使人民的思想道德觀念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更新,革除舊的落后的思想道德觀念,樹立適應社會發展的新思想道德觀念,這兩種解釋皆可取。“德”的目標是親民愛民,新民教民,使人民的思想道德觀念與時俱進,達到新的更高的境界,達到“知止于至善”(最完美境界)。
“明德”一是指崇高光明的道德思想修養;二是指人人身體力行,由明白崇高信仰并躬行這種明德,使之成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和行為準則。“克明俊德,皆自明也”(《大學》),能夠踐行高尚的明德,對于其余的是非善惡也就明白了。
何謂“明德”? “為人君(領導者),止(能夠)于仁;為人臣,止于敬(敬善職守);為人子,止于孝;與國人交,止于信。”(《大學》)這幾句高度概括了“明德”的基本內容,指出了個人與父母、家庭、社會、國家等關系的主要規范準則。儒家的其他著作,如《論語》《孟子》等,還指出了夫妻、兄弟、長幼等方面的道德關系規范。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的這些基本關系依然存在,其關系的權利義務的內涵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人們仍面臨著如何對待處理好這些關系這一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就應有今天的“明德”。
“明德”,從政治上就是親民、愛民、養民、富民、教民、樂民、壽民,使人民生活安定富裕,健康快樂,這是領導者的最高理想和道德要求。“為人君,止于仁”, “為人臣,止于敬”,所有的干部、官員都應忠于職守,敬畏人民,為人民謀福祉。在家庭關系中,父母慈愛,子女孝敬,兄弟友愛,夫妻親愛,社會上講誠信,尊老敬賢,扶貧濟困,大家都做到這些要求,社會丑惡現象就會大大減少,社會就和諧了。同時,還必須有新的道德規范要求、示范教育與獎懲等道德、行政與法律措施,不然,“明德”也很難實現。
《論語》中對《大學》提出的“明德”還有許多論述:“子謂子產曰: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論語·公冶長》)孔子在回答什么是仁時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論語·顏淵》)“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子路》)“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靈公》)“恭、寬、信、敏、惠。”(《論語·陽貨》)
從個人來講,“明德”必須正心誠意,行為信義,不自欺欺人,表里一致“所謂誠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獨也”,“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大學》)。這樣的明德,要求是很高的,要誠意,勿自欺,心中無損人害公之意,“慎其獨”,就是堅定的原則性與高度的自覺性的統一,嚴于自律。在眾目睽睽之下或有人知道的情況下不干壞事是容易做到的,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也能嚴于律己,一般人就不容易做到了。20世紀60年代“大慶人”堅持“三個一樣”的自覺要求,是很值得繼續提倡的。《大學》警告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隱藏再深的壞事丑事,終究會暴露的,只能隱瞞于一時,不能包藏于萬世,一切貪腐敗德之人,終究要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富潤屋,德潤身”, 《大學》教導人們要正確認識品德修養與財富占有關系,金玉滿堂,潤屋而已,修德才能潤身,道德節操高潔,身心健康才是根本。“仁者以財發身(物質條件好了,更要加強道德修養),不仁者以身發財(亡命貪財)。”(《大學》)賢者多財損其志,愚者多財增其過,禍生于貪欲,福生于自律。
“明德”不是抽象的,它表現在許多方面。“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學》)這里講了修養“明德”的內容和修養“明德”的目標與途徑。
這種明德的最高目標是“平天下”,起點是“格物致知”。古人常說,人生的目的是修、齊、治、平。修身不是空洞說教,也不是坐而苦思空想,應接觸認識世界,應親身參加變革自然和社會的學習實踐活動,應總結、比較、認知、躬行,修養明德是一個長期學習、實踐、總結的過程。
修養“明德”當然要從實際出發,立足現實,學習踐行當代先進的思想道德規范,同時繼承優秀的歷史道德文化傳統,吸取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思想道德文化,還要不斷批判各種腐朽落后的道德文化,破然后才能立。
道德建設是長期的歷史任務,但又具有緊迫性與現實性。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促進其自覺性,所謂“致知而后誠意”自覺認知踐行。誠意而后心正,心中樹立正確的觀念與信念。心正而后身修,觀念正確,認識堅定,身體力行。
實現“明德”必須正面宣傳教育示范。道德與法律不同,法律依靠強力推行,道德靠自律和社會輿論監督來維持,但對嚴重的道德敗壞者,應公開揭露,輿論批評譴責教育,觸犯刑律者,應繩之以法。推行“明德”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社會領導層應率先垂范,這是無聲的巨大力量。“君子之德風,小人(廣大人民)之德草。”(《論語·顏淵》)“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而事不終者也。”(《大學》)思想道德滑坡,問題在基層,根源主要在社會上層,全社會領導層示范,社會風氣才會好轉。
上一篇:以德為本,德才兼備,擇賢善任的人才思想
下一篇:關于《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