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聯”五烈士
1931年2月7日,五位青年在上海龍華被國民黨秘密殺害。他們是柔石、殷夫、胡也頻、李偉森和馮鏗。后人稱之為“左聯”五烈士。他們生前都從事著實際的革命活動,又以文學為武器,他們從不同的道路走向革命,又把不同的經歷帶進文學。
五烈士都是探索和實踐現實主義創作原則方面有著較大成就的青年作家。其中,柔石有表現對現實的憤懣和對知識分子道路思考的長篇小說《二月》和具有強烈控訴意義的短篇小說《為奴隸的母親》,從藝術角度來說,人物生動富有個性,語言流暢而充滿詩意。除寫作外,柔石還擔任了《語絲》等刊物的編輯和“左聯”編輯部主任等職務。
胡也頻則以他的長篇小說《到莫斯科去》和《光明在我們前面》表明他以文學為革命服務的理想。他主張新文學應深入到無產階級的生活中去,他的作品正是這種主張的實踐品。
詩人殷夫的詩很得魯迅先生的珍愛。在《孩兒塔》的序文中,他稱贊殷夫的詩是“東方的微光”、“林中的響箭”、“冬末的萌芽”、“進軍的第一步”,是對“前驅者的愛的大纛”,對“摧殘者的憎的豐碑”,是“屬于別一世界”的。
五烈士的另外兩位作家是從革命斗爭出發,寫過大量論文、雜文,并編過《革命歌集》的李偉森和女作家馮鏗,馮曾寫出了反映勞動婦女悲慘遭遇的短篇小說《販賣嬰兒的婦人》。
“左聯”五烈士在他們短暫的文學生涯中,為初期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創作作出了可貴的貢獻。實際的革命斗爭生活,使他們有了進一步的體驗和理解,在思想和創作上表現出明顯的轉折傾向,后期作品的題材多反映較重大的社會斗爭,表現出的思想也有了新的發展。
五烈士都是在創作剛剛邁上新的道路時遇難的。這對于尚處于童年時期的革命文學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是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重大損失。魯迅憤怒地指責國民黨的暴行,指出五烈士是以鮮血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寫了第一篇文章”。
上一篇:“小太陽”——獨生子女
下一篇:“席勒式”貽害非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