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彈的晚產
1945年8月6日,幾架美國飛機把一顆名叫“小男孩”的原子彈投在日本廣島。這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原子能,雖然是一次不幸的利用。但是,也許原子能的利用理應更早些,幾位著名科學家的偏見使它晚產了。1934年意大利的恩里科·費米,德國的哈恩和梅特納,法國的伊倫·約里奧——居里等人先后用中子轟擊鈾,發現了四種新的放射性物質,他們認為這是超鈾元素,并且給它們命了名。只有年輕的諾達克夫婦提出相反意見;這四種物質不是超鈾元素,而是鈾原子核在中子轟擊下裂變產生的碎片,是已知元素。但幾位科學巨星不相信原子核能被中子擊碎。四年后,1938年,居里夫婦從鈾的照射產物中發現了與已知元素鑭性質相同的物質。他們也發表文章認為原子核可以裂變。但偏見使得哈恩、梅特納等人連論文都不屑一顧。哈恩的朋友和助手施特拉斯曼讀了居里夫婦的論文后,激動地找到哈恩,讓他也讀一讀,哈恩仍然拒絕讀。施特拉曼只好把文章的精華講給哈恩聽。哈恩這才從執拗的偏見中被拉出來。他扔掉手里的雪茄就跑到了實驗室。幾天后,核裂變被證明了。1939年10月21日愛因斯坦親筆簽暑的一封長信交給了美國總統羅斯福。信中講了核裂變的軍事意義,提出搶在德國之前造出原子彈的建議。1945年7月16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世界上首次核實驗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進行。原子彈問世了。如果不是幾位科學巨星的偏見,或許它會早些出世?或許第二次世界大戰會有另一種發展?核裂變發現中的小風波告訴人們,偏見比無知距離真理更遠。偏見一旦入腦,真理就無從入耳。名人、偉人、巨人的偏見能轉化成巨大的阻滯力、扭曲力乃至破壞力,影響科學、文化、歷史發展的進程。每個人,特別是說話、拍板、決策“占地方”的人要力戒自己,防止偏見!防止偏見!
上一篇:原子“終極理論”的終極
下一篇:原子核“能量失竊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