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終極理論”的終極
原子說是古代關于物質結構的一種樸素唯物主義學說。公元前5至4世紀的古希臘的哲學家留基伯和德謨克利特認為,萬物皆由大量不可分割的微小物質粒子組成,這種粒子稱為原子。各種原子沒有質的區別,只有大小、形狀和位置的差異;原子遵循必然的規律在“虛空”中不斷運動;它們集合時形成物體,分離時則物體消滅;物體“投射”出來的形象(影像)與感官接觸就引起色、聲等感覺,感覺是認識的基礎。
時至19世紀,原子學說變成為一種科學的理論,它認為物質是由原子組成的;同一種原子的重量、大小都是一樣的;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一切原子都處在不停的運動之中。這種理論對當時的科學發展起了促進作用。但是,科學實驗只證明了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并沒有證明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當時許多科學家卻把原子“不可再分”、是構成物質世界的“最小磚石”的觀點奉為金科玉律,把原子的概念理解為“無結構的”,原子被簡化成了點,成了力心,這在運算上又顯得十分便捷。他們認為,一旦認識了原子及其運動規律,真理就被窮盡了。
但是,隨著X射線和鐳的相繼發現,剝開了原子的“表皮”,事實雄辯地證明:原子內部還有復雜的結構;原子不是組成物質大廈的“最小磚石”,它是可分的、可入的和可變的。原子“不可再分”、“無結構”的觀點是錯誤的,把原子學說視為“終極理論”的觀點,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自然觀,至此,這種“終極理論”也走到了終極。
人們對自然的認識是逐步發展的,不會永遠停留在一個水平上。真理也是在同謬誤不斷斗爭中發展的,把科學中的真理全看成是完美無缺的,只能使人的思想僵化,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停止不前。
上一篇:原東德體育界興奮劑內幕
下一篇:原子彈的晚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