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蘇北之旅·孔望山·只因孔子望此山美名揚
連云港市南郊有孔望山,康熙五十年以前,一直是浸沒于水中的海島,只因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夫子三次登臨而久負盛名。
孔子三登臨
最早記載孔望山的史書是宋樂史所著《太平寰宇記》:“孔子之剡之時,因登此山,遂以名之。”《左傳》記載,孔子因感于剡國官制嚴謹,親往剡國向剡君剡子求教,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孔子問官。孔子曾登山望海,于是孔望山留下孔子問官臺。題刻鐫于東側山頂,長1.7米,寬0.6米,字徑54厘米,書法莊肅端寧,古拙樸實。清末林則徐巡視海防,憑吊問官臺,寫詩抒懷曰:“千秋孔望誰能企?聊以觀瀾賦水哉!”
孔子認為東夷族注重禮儀,仁賢有教化,于是打算帶弟子去東夷居住,而東夷首領少昊的遺墟就在連云港云臺山、錦屏山地區,所以孔子有第二次登臨孔望山之舉。后來孔子輔佐魯定公于贛榆夾谷山會盟齊侯時,又第三次登山望海。孔子問官臺右下方、現鐫有“孔望山”三字的地方,相傳為孔子望海處。“孔望山”題刻旁,還有明代淮安知府、吳承恩摯友陳文燭所寫《孔望山銘》。
明嘉靖二十二年,為“攬孔子之跡”、“表一方之勝”,由監察御史黃國用倡導,海州太守鐘岳實創,在孔望山頂峰造孔望亭,并請倪潤作《孔望亭記》,書刻于亭側。亭成后,成為登山攬勝、望海懷古的場所。清詩人倪玉田有《登孔望山》詩云:“云是我夫子,曳杖曾經過,墨汁流清硯,書香生綠莎……”這里所詠“清硯”即為孔子硯臺石。石西厚東薄,西有長方形凹槽,極似墨池,東有圓坑,又似硯心,硯身東端厚壁鐫有字徑15厘米的“硯石”二字。《太平寰守記》說它是秦始皇洗頭盆,又相傳秦始皇東巡至此,要到海外仙山去見海神求長生不老藥,石為祭祀海神的牢盆。據考證,孔子硯臺石上的圓盤及圓坑很可能是遠古人們祭祀東海君以求風調雨順的石刻杯盤,洛陽上清宮曾有此物,但已湮沒,孔望山這一組堪稱“稀世之珍”。
摩崖多造像
孔望山有一組摩崖造像,內容大多與佛教有關,雕鑿年代可定為東漢,是迄今發現的我國最早的佛像石刻。
造像依山巖雕鑿而成,以平面浮雕為主,也有部分弧面浮雕。畫面東西長15.6米,高9.7米,共有一百零八個人像,最大的人物畫像有1.54米,最小的頭像僅10厘米。內容有佛教的舍身飼虎圖、涅槃圖、佛圖以及門亭長、西王母、蟾蜍和金烏、宴飲圖、竿上飛人像、疊羅漢像等。
舍身飼虎圖鐫于造像群的最東端。“舍身飼虎”是佛教一個著名的本生故事:釋迦牟尼佛的本生薩埵那太子,行善好施,常救助貧窮。一天,天下大雪,薩埵那太子看見山中一只老虎生了七只小虎,因為沒有食物,母虎就要餓死。薩埵那太子便脫掉衣服躺在母虎面前,讓母虎舐食。畫面上,瘦弱的薩埵那太子上身裸露,正安詳橫臥在瘦虎旁邊,被它吞食。佛涅槃圖人像最多。涅槃為梵語Nirvana的譯音,又作圓寂、解脫、入滅等。涅槃是釋迦牟尼佛的八相之一,即入滅之相。釋迦牟尼“教化眾生已畢、化緣既盡”,就在中天竺拘尸那城跋提河邊的娑羅雙樹之間,用一天一夜講完《大涅槃經》,然后入滅。他的五百弟子、眾力士等,皆“亂聲痛悲泣”。畫面上,釋迦橫臥,右手支頤。幾塊相連的斷崖上,有數簇悲悼釋迦的弟子。
江蘇連云港孔望山石刻
造像的最西端刻有門亭長像。漢代門亭長負責把守郡、縣城門的門庭等。畫面上的門亭長神態莊重而嚴肅,眼瞼微微低垂,雙手捧盾拱抱于胸前。造像正中的最上端鐫有一尊端坐的西王母像。左側一塊黑色圓石倚靠一塊立石,形成一個鳥頭,右側有一個圓雕石蟾蜍。《歷中經》說:“西王母夫人兩乳者……左乳下有日,右乳下有月。”《淮南子·精神訓》說:“日中有駿鳥。”古代又傳說:“嫦娥奔月,化作蟾蜍。”故有人認為,鳥頭石是象征太陽的金烏鳥,圓雕蟾蜍象征月亮,西王母、金烏鳥、蟾蜍三者組成了我們祖先原始意識中的天體圖。按照漢代禮儀,祭祀西王母有專門的石室場所,要由地方最高長官“二千石令長”來奉祀。造像正中一個顯眼的位置上,就雕刻著這樣一個奉祀西王母及神佛的“二千石令長”。
令長像下方一個長方形石槽里,鏤刻了一幅宴飲圖。中間夫妻對坐,正中案上放一三足盛酒圓樽,樽中放一把小勺。男女主人背后各站兩個侍候的仆役,還有幾個正在忙碌著的廚工和奴婢。圖的線條流暢、明快。立佛像東側有一尊正蹬蹭起舞者的造像,旁邊為竿上飛人的雜技表演。其中大者右手托竿,小者在竿上表演“金雞獨立”狀。場上緊張的氣氛,生動細致地體現了出來。宴飲圖的正下方,采用平面浮雕的手法雕刻了一幅疊羅漢圖,表演者共九人,搭疊五層,場景扣人心弦。
摩崖造像東側30米,佇立一尊以青灰色花崗巖雕鑿而成的橢圓形大象,長4.8米,高2.6米,體貌豐腴。鼻子似在甩動,耳朵形如蒲扇,象牙對稱,鏤刻手法精致,可能經過后人的加工。大象左側還鐫有一個腳戴鐐銬的馴象奴隸。象石為我國現存的最大漢代獸雕。
摩崖造像東面,有一天然石洞,古稱龍洞、歸云洞。洞內外鐫有宋、元、明、清歷代石刻二十四方,內容為“歸云洞”、“歸云飛鳥”、“月來潮生”、“問官臺”及宋治平、建中靖國年號、明弘治年號等題記,就山刻成,大小不等。有篆、隸、草、行各體,筆力蒼勁,都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至今保存完好,是游人駐足之處。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上海之旅·上海·古寺香火旺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襄陽之旅·鹿門山·名士隱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