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缺乏對兒童世界的關注
不管是什么時代,少年兒童都需要適合他們的故事,這些故事我們一般叫做童話。想一想我們經常提到的有名的童話,如“丑小鴨”變成美麗的小天鵝的優美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凄慘哀怨的悲苦遭遇;“國王的新裝”中愚蠢透頂卻又專橫虛偽、自做聰明的可笑的國王……等等,都給孩子們帶來了多少歡笑,引發了他們多少聰穎的好奇心和豐富的求知欲。可是看一看這些有名的童話作品,幾乎都是國外作家的作品,而在我國漫長的古代文學中卻沒有出現過一部專門為孩子們創作的童話作品。我們不能不發出這樣的遺憾:中國古代沒有童話。
中國古代不僅沒有童話作品,也沒有象國外《尼爾斯騎鵝旅行記》那樣以少年兒童為主人公的作品。人們熟悉的《封神演義》里的哪吒卻不是現實中的兒童,而是神話里的天才兒童。同樣,在古代作品中也很少有以兒童為題材的作品。
當然在浩如煙海的古代文學中,也不是絕對沒有一點少年兒童的影子。比如在《列子》中有一則寓言:兩位兒童在路上爭論太陽的遠近,一個說早晨的太陽離我們遠,中午離我們近,因為早晨的太陽不如中午的熱,按理說離得近要熱些,離得遠就冷一些;另一個則認為早晨的太陽離我們近,中午離我們遠,因為早晨的太陽形狀大,中午就變小了,按理說距離近形狀才大,距離遠形狀就變小。他們爭論不休,正好遇見孔子,就向孔子請教,結果孔子也答不上誰對誰錯。這則寓言是列子用來譏諷孔子的無能。其中的兩位兒童形象雖不乏可愛之處,但總歸是把成年人的思想加在他們身上,總給人以太成熟的感覺。古代文學作品中描寫的兒童形象大多是這樣早熟的,充滿智慧的兒童,他們很小就懂得大人們的禮節,具有超出一般兒童的較高的智慧才能。另外,在古代文學中也有極少量的以正常兒童為題材的作品。如左思的《嬌兒詩》。唐代詩人胡令能有首《小兒垂釣》詩:“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寫一個披散著頭發的小男孩在學習釣魚,神情專注認真,行人想向他問路,他遠遠地搖手不讓人走近,怕把水中的魚兒驚走。把一位質樸可愛的兒童形象刻劃得維妙維肖。可惜這樣的作品太少了。
總之,在中國古代文學中,缺乏對兒童世界的關注。有,也是鳳毛麟角,少得可憐。再不就是一些早熟的、天才式的、“小大人一般的”兒童形象。好象人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快的成長,一步登天,不知道兒童也有自己的天地,有自己獨立的階段。在文學作品中很少有對正常兒童加以正常的期望和關注,要么不關注他們,要么只關注那些早熟型、天才式的兒童,豈不知這只是大人心目里的兒童,而非現實正常的孩子。這不也是一種遺憾嗎?
上一篇:中國古代小說創作及理論的悲劇
下一篇:中國古代用人的“二律背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