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小說創作及理論的悲劇
中國小說二十世紀之前是沒有史的,后來有了,倒是先見于外國人做的中國文學史,小說在文學史上地位之卑賤由此可見一斑了。
“小說”這個概念是個歷史的范疇。它最初的意義是指“瑣碎的言談”。后來才用來指現代意義上的小說。從名稱的來源便可看出,在中國傳統思想中,詩文、六藝才是正統,小說只是“游戲筆端,資助談柄”的末學,甚至被視為“無益風規,有傷名教”的邪祟。
這種對小說歧視的態度是自小說起源就開始了的。神話傳說是小說的起源,但我國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于是這些萌芽階段的小說多數都沒有流傳下來。少數流傳下來則被歷史化,或者被分解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并且后代小說也一直沒有獲得應有的地位,這無疑是中國小說的悲劇。
小說受到歧視,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小說理論。我國小說從神話傳說到六朝志怪志人、唐傳奇、宋元話本已經相當繁榮,但直到明代萬歷年間,中國小說理論才真正開始發展。
當時的小說理論往往散見于長篇或短篇小說集的序跋和一些內容龐雜的筆記中。一般都是零散的片斷,不成系統。雖然涉及到小說的定義,小說的社會作用,小說的真實與虛構的關系等,但很少觸及小說藝術創造和欣賞的內部規律。并且一般都談得很簡略,只是一些感想或論斷,缺乏理論分析。直到近代梁啟超等人寫了一批探討小說理論的論文,才有了小說專題論文。
評點是我國古代小說理論的一大特色。這種方式起源于劉辰翁評點《世說新語》,后來極為繁榮,如金圣嘆評點《水滸傳》,張竹坡評點《金瓶梅》,毛宗崗評點《三國演義》,脂硯齋評點《紅樓夢》,都是我國小說理論的集大成者。
這種評點方式從作品本身出發,既可以對讀者閱讀進行指導,又可以對作家創作經驗進行總結。寫得淺顯明爽,易與讀者發生共鳴。但它更多帶有鑒賞成份,側重瞬間感受,是一種即興隨想,而非哲學思辨,零碎而散亂,很難通過它建立一個完整的科學的理論體系。
更為明顯的是,我國古代小說理論多是對已有作品的評論,對已經存在作品的評論,對已經存在的創作規律的總結,而且有時總結得不甚科學、明了。對小說的創作的指導意義并不很大。
對小說的歧視,導致對小說理論的不重視,而小說理論研究的不發達,進而又導致不能指導小說創作,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
上一篇:中國古代女子相撲之命運
下一篇:中國古代文學缺乏對兒童世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