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的遺憾
李廣是西漢抗匈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將領。他生活在漢文帝到漢武帝時期,一生與漢朝對匈奴的戰爭密切相連。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年僅十幾歲的少年李廣就參加了反擊匈奴的戰爭,開始譜寫他與匈奴作戰的歷史。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李廣以六十多歲的高齡參加了漢朝對匈奴有決定意義的大戰,因迷失方向,未能參與決戰,被責自殺而死。李廣戌馬生涯近五十年,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他英勇善射,熱愛士卒,不貪錢財,號令不煩,深受士卒和百姓的愛戴,匈奴也稱其為“漢之飛將軍”。李廣在歷史上的知名度極高,影響很大。“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唐人王昌齡《出塞》詩中的名句,漢以后,李廣的名字成了英勇善戰、衛國保邊的英雄之代稱。盡管這樣,李廣一生卻有一件最大的遺憾,那就是終生未得封侯。
與李廣同時因抗擊匈奴有功而被封侯的有數十人之多,這些人多數才能與名聲遠不如李廣,有的人甚至曾是李廣手下的軍吏和士卒。這看起來似乎很不公平,很不合理,加之李廣一生抗擊匈奴,最終卻悲慘自殺,所以從為李廣立傳的司馬遷開始,歷朝歷代,直至今天,無數人為李廣不平、哀嘆,埋怨漢武帝在任用將帥方面不公平,把立功封侯的機會留給外戚衛青、霍去病,卻使李廣失去了專征立功之機。司馬遷曾說衛青、霍去病不敗封侯,是由于“天幸”,而李廣屢擊匈奴無功,是由于“數奇(命運有好)”,唐人王維并據此寫下了“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的詩句,表面看是把衛、霍和李廣的有功無功歸于天命,實際是微詞嘲諷漢武帝。其實這有欠公允,李廣不得封侯是遺憾可惜的,但罪責并不在漢武帝,而另有客觀與主觀的原因。
時勢造英雄,漢匈戰爭使李廣有施展軍事才華的機會,使他名顯漢、匈,千古流芳。但與衛青、霍去病相比,李廣又可以說是生不逢時。當初,漢文帝看到李廣十分梟勇,就感嘆他“不遇時,”否則“萬戶侯豈足道哉。”漢文雖不知后來歷史的發展,但此話很有道理。軍事將領的最佳年令是青壯年時期,而李廣的青壯年時期是在文帝、景帝和武帝前期度過的。當時西漢朝延對匈奴采取外交上的和親和戰略上的防御方針,用修長城、亭障、屯兵防守的辦法。對付匈奴的南下侵擾,主要用步兵阻截匈奴的騎兵,很難取得較大的戰績,將領們也很難因功封侯,不但李廣,韓安國等其他將領也全都未能因功封侯。漢武帝元光年間,特別是元朔年間以后,漢朝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大增,對匈奴由戰略防御轉為戰略進攻,把以步兵為主改為以騎兵為主,主動進攻匈奴腹地,以消滅其有生力量,結果取得了多次極其輝煌的勝利,由此,不但衛青、霍去病二位主帥獲得了封侯厚賞,就是從行的將校也有人因功封侯。這時李廣雖也參加了一些戰役,但他已是六十多歲的老人,沒有什么突出的戰績,甚至兵敗被俘和迷路誤戰,當然不能封侯。要立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時,李廣確實“不遇時。”
李廣不得封侯也有主觀上的原因。李廣的天才在于勇敢善射,這對于一個軍吏來說可能很重要,而對于全軍統帥來說,僅武藝超群顯然不夠,更重要的是運籌帷幄,常操勝算,李廣恰恰缺乏這種才干。他不持重,好冒險,軍紀不嚴,所以屢吃敗仗。他曾帶百余騎追殺匈奴三名射雕手,險遇數千匈奴軍。他為保證自己百發百中,非在幾十步之內估計必中不射箭,因此多次遭受困辱。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擊匈奴,李廣軍敗被俘。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隨衛青擊匈奴,諸將多因功封侯,而李廣卻無功。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大戰中,李廣又迷路誤戰。據此可見李廣的為將之才,漢武帝對他不放心,不委以專征的重任是有道理的。不能把李廣不得封侯的責任推于漢武帝。
綜上,造成李廣遺憾的主要原因是他機遇不好,同時也因他名氣雖大,但實際的戰功并不足以封侯。
上一篇:李存勖亡身失國
下一篇:李廣難封,蘇軾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