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說歌德是可笑的庸人
貝多芬(1770—1827),出生在波恩,自小從父學音樂,從1792年起定居維也納,以教學、演出和創作為生。他是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早年即深受啟蒙運動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影響,畢生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不少作品反映當時資產階級反封建、爭民主的革命熱情及其理想中的英雄性格;他晚年處于梅特涅反動統治和封建勢力在德意志各邦復辟時期,一些作品流露消極隱退情緒,但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依然抱著熱切的向往之情。歌德(1749—1832),生于美因河畔法蘭克福,他是德國詩人,劇作家、思想家。他政治上反對封建割據,渴望德國統一,主張自上而下地進行社會改革。他的代表作詩劇《浮士德》,是根據十六世紀民間傳說寫成的。全劇長達一萬兩千余行,描寫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經歷,反映出從文藝復興(十四至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初德國進步的、科學的力量和反動的、神秘的力量之間的斗爭,宣揚了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貝多芬雖然比歌德晚出生21年,但他卻比歌德早死5年,因此可以說,貝多芬和歌德是德國十八世紀二十年代文藝界的兩個巨人。貝多芬跟歌德于1812年夏天相會在風景如畫的波希米的浴場帕烈茲。貝多芬在這兒意外地見到了歌德,心情本來是很激動的;因為他希望能從這位大詩人的智慧和詩才中進一步探索一下歌德的靈魂,從中吸取靈感和力量,他再也沒有想到這第一次跟他相遇的歌德卻給了他一個不好的印象。和他二人同時到這兒來消夏覽勝的還有德國皇后和皇太子及其侍臣們,事情就出在他二人對皇后和皇太子所持的不同態度上。貝多芬對皇后和皇太子這樣一些高高在上、依靠搜刮民脂民膏過花天酒地日子的皇室貴人一向十分厭惡,因此當皇太子和皇后先后向他脫帽致意,點頭打招乎時,他把頭一昂似乎什么都沒看到一樣;而歌德的表現卻不同了,他受寵若驚地慌忙抖了抖身上的灰塵,整了整衣領,脫帽向前,朝皇后和皇太子彎腰致敬。貝多芬見歌德如此卑躬屈膝的模樣兒,立即失去以前對歌德懷有的全部崇拜之情,幾乎是以吵架的聲調說歌德是可笑的庸人。從此以后,貝多芬再也沒有和歌德見過面。
一個作家、藝術家可以有杰出的作品,但更應有杰出的人品。古今中外人品與作品不一者,頗有人在,亦頗令人遺憾。
上一篇:貝多芬對舒伯特相知恨晚
下一篇:貝姬特服藥過敏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