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寧寺
位于市中心?;鶑V百畝,殿高十仞,一向被譽為“東南第一叢林”、“一郡梵剎之冠”。1982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重點寺院。天寧寺始建于唐代永徽年間(公元650——655年),初名廣福寺,唐末更名為齊云寺。宋政和元年(1111年)改稱天寧寺,后更名報恩廣孝寺,元代至元年間( 1335——1340年)恢復天寧寺名,并沿用至今。在一千三百多年歷史中,寺院屢經廢興,現存的主要殿宇是清朝同治(1862——1874年)、光緒(1875——1908年)年間的建筑。天寧寺原有8殿、25堂、24樓及九蓮閣、達摩閣等。1981——1988年間,修整殿堂5470平方米,重塑670尊各種佛像、新鑄了法器,使千年古剎重現當年“棟宇摩霄漢,金碧燦云霞”的盛景。進入宏偉古樸的山門,穿過寬敞的院落,迎面是天王殿,兩側分別是四大天王塑像,高達7.8米。殿中央,彌勒佛坐在漢白玉佛臺上,其背后是韋馱天。步出天王殿后門,是一大內院,東西兩側是羅漢堂,供奉500尊羅漢和濟顛瘋僧塑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院正面是大雄寶殿,高33米。殿內供三世如來佛像,兩側分立二十諸天,如來背后是觀音海,描繪善財童子向53位菩薩請教佛法的過程。天王殿、大雄寶殿的左右配殿是文殊殿、普賢殿、觀音殿和地藏殿,象征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五臺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華山。大雄寶殿后是藏經樓。寶殿西面是佛學院(學戒堂)和放生池、達摩閣、功德堂。其間供奉13尊緬甸贈送的玉佛,玉佛數量之多,在全國140余座重點寺廟中居首位。天寧寺香火旺盛,游客如云。乾隆皇帝曾三次來此拈香頂禮,并題寫了“龍城象教”匾額和“合相證三摩,光融西竺;眾香超萬有,界現南蘭”的楹聯。
〔古詩文賞析〕 天 寧 寺 清·趙翼
砥袒樓殿映霞丹,江北江南一剎竿。
千載不遭兵火厄,半空直接斗星寒。
鳴鐘聲集齋堂飯,汲綆痕深石井欄。
代有名僧為起廢,緣知福地占蒲團。
天寧寺是趙翼故鄉的名剎和勝地,因此這首七律寫來特別親切,富有情味。同時由于他是杰出的史學家,故能用歷史的眼光作獨特的描寫。
開頭兩句寫出天寧寺的崇樓寶殿,在紅色霞光中,顯得十分壯麗輝煌,不愧為大江南北的第一叢林。這是總的概括,有形象的描繪和位置的評價。
三、四兩句先是從歷史的角度,說天寧寺已歷千年卻并未被各個朝代的戰爭和動亂所毀滅,依然莊嚴地存在著;再是從直觀的印象,寫它的高大宏偉,簡直可與天際的星斗相接。頷聯從時間與空間,從歷史與現狀,從虛寫到實寫,準確地把握了天寧寺的特色。
五、六兩句著重寫天寧寺僧徒的眾多,氣派的恢宏,也體現出一定的歷史感。不僅吃飯時鳴鐘集合,濟濟一堂;而且由于用水之多,汲水之頻,以至石井欄上留下了深深的‘汲綆’(吊繩)的痕跡??瓷先ナ菍懥藘蓚€細節,實際上反映了天寧寺規模之大和歷史之久。
最后兩句用歌頌、贊嘆的口吻,稱許歷代都有“名僧”做了“起廢”工作,即不斷進行保護和修建(不是真的沒有“遭厄”,而是由于能夠“起廢”,既與第三句相呼應,又引出結句),由此可見,他們為了這塊“福地”作了多大的貢獻啊!俗話說:“天下名山僧占多。”(且不要怪他們“占”,還是為他們的“起廢”精神致以深深的禮贊吧!)
總的說來,這首詩并沒有多從風光、景色來描繪,而是從歷史的高度、特征的細節,準確而具體地給后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和深沉的思考。
(錢璱之)
〔現代散文〕 江南人很少不知道常州天寧寺的;來常州游覽的人,也沒有不看天寧寺的。這座千年琳宮梵宇,以它的美麗,以它的雄偉莊麗,博得了人們的贊嘆。過去站在城內稍空曠或稍高的地方,就能眺望它的殿宇建筑,“棟宇摩霄漢,金碧燦云霞”,是最恰當的描寫。
我從小就曉得天寧寺。
記得有一次隨老祖父上城進廟,我抬起頭來,再抬起頭來,才看到四大金剛的佛容。不意間,頭上戴著的帽子也垂落下來,說明頭仰得確實夠高了。天寧寺的四大金剛,身高7.8米,為全國泥塑金剛之最。
我半生浪跡在外,跑遍蘇皖浙等地。就我的印象,江南梵宇古剎,就殿宇建筑,沒有超過天寧寺的。人們都說杭州靈隱寺大,其實靈隱寺依山建筑,一個一個臺階爬上去,從下往上看,殿宇很高,其實還高不過天寧寺。天寧寺的大雄寶殿,闊26.4米,深28米,高達26米,也就是八丈,如果再加上那龍吻殿脊,就高九丈多。
按照封建里俗,寺廟不得超過文廟。常州天寧寺佛殿,竟超過城內府、縣孔廟一倍多。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大雄寶殿重建開工時,幾位貢生、舉人便嘩然起來,以佛殿超過孔廟大成殿將招致城內文氣衰落為由,向府衙告狀,我真佩服冶開方丈的魄力,這場官司打了三年之久,最后竟打贏了。不過為了給這些地方紳士以面子,僅將殿脊稍稍改低了兩尺。
在滿目纖秀古屋的常州城內,很難領略雄偉之勝,天寧寺佛殿算是一個例外吧。你要是站在大殿丹墀的前面,朝殿脊縱目,那實在是很好看的。那佛殿為九脊重檐歇山頂,長長的龍吻脊,用雕鏤滿繢的大型方磚拼制而成,氣勢威嚴南磅礴。重檐之間,清代大書法家、邑人費念慈的“大雄寶殿”手筆,凝重渾厚、雄健遒勁,更增添了雄偉的氣勢。我覺得到天寧寺去,這是一處最有看頭的地方。
古代的天寧寺,紅墻以內,還植以名樹佳木,碧綠森森。它的后院更是松濤蟬鳴,鳥語花香,尤以牡丹著稱,別具風韻。
常州天寧寺,不僅是佛家梵剎,而且是佛學重地。它素為禪宗宗門,寺門曾設戒堂,專門接受參學和受戒者。寺內并有“儲刊”和“刷經”兩樓,專門刊印佛經,著書立說,禪風遠播海外。我小時候便聽說天寧寺和尚有學問,歷代高僧輩出。難怪連江蘇都督程德全最后也做了天寧寺的和尚。
天寧寺從明代就號稱,“東南第一叢林”了。這個稱呼,最早出現于大明宣德年間的兵部尚書、常州人徐問的《重修天寧寺記》。他說:“吾常天寧寺,據三吳上游之勝,自五季宋元嘗毀于寇,而佛殿鐘樓僅存。宣德間復大修,創巨觀杰構,屹為東南第一叢林。”
到晚清年間,光緒皇帝的老師、禮部尚書翁同龢,從江陰過江到常州。他游覽了天寧寺的巍峨佛殿,崇樓峻閣,也為它的雄偉莊麗、雍容華貴所傾倒。他寫得一手好顏體,于冶開清熔的方丈室內,題了這樣一副聯語:
敷坐默然大千世界;過江到此第一叢林。
(陳肅)
〔民間文學〕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三次到常州天寧寺拈香頂禮,一則是慕名而來,二則是天寧寺方丈巧嘴能辯,乾隆愿與他打交道。
有一次,方丈陪駕乾隆走進天王殿,迎面看見笑得十分開心的彌勒佛,乾隆戲謔地問方丈:“彌勒為什么開口大笑?”方丈深知皇上總想祈求長生不老,成仙成佛,便機警地回答:“皇上,這是佛見佛笑呀!”“嗯,那么他為什么也對你笑呢?”乾隆追問一句。方丈低頭說:“他是笑我今生修不到啊!”同時,手指身后“笑我將來”的匾額,不停地搖頭,故意貶低自己。乾隆不禁暗暗稱贊,同時思忖著還要借題試試他。
拈香結束,方丈請乾隆在寺內吃素齋。宴席開始,素火腿、素鴨、素什錦,“紅嘴綠鸚哥”等美肴一道接一道,乾隆連箸不停,還不住地贊美菜肴色香味俱佳。而方丈卻一個勁地說,皇上過獎啦!皇上口福好!皇上駕臨小寺,菜也變得好吃了……乾隆見他巧舌如簧,能說會道,便心生一計,喚過太監,附耳叮囑幾句。不一會兒,太監手捧一盤雞蛋進來,乾隆令其賜與方丈,臉上露出得意的樣子。方丈見此情景,心中大呼不妙!他深知按佛門規矩不能食用雞蛋,但又不能拒絕皇上恩賜之物,真是左難右難。然而方丈畢竟是機靈人,心急卻不露聲色,他滿臉堆笑謝過皇恩,然后輕巧地將雞蛋一個一個地裝入袈裟袖管。當全數收入雞蛋時,方丈竟口占詩一首作答:“皇上賜我一盤桃,既無核來又無毛,老僧帶伊西天去,免在人間挨一刀?!?br>
乾隆聽罷,拍案叫絕,龍顏大悅,他真正佩服方丈的膽識、機智和博學,加賜方丈“紫衣”一件。遂下圣旨一道,恩準天寧寺眾僧可以食用雞蛋。
(浩榮 整理)
上一篇:描寫《天臺曉日》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天柱仙蹤》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