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對舒伯特相知恨晚
古典主義音樂的巨匠貝多芬(1770—1827)和早期浪漫主義音樂大師(1797—1828)分別屬于歐洲音樂歷史上兩個時期,但年輕的舒伯特與晚年的貝多芬卻同住在奧地利的維也納。舒伯特一直崇敬著貝多芬,他生性溫和靦腆,又無朋友引見,總是無緣會見貝多芬。直到貝多芬患病去世的前幾個月,他才如愿以償,但垂死的貝多芬已不能闡述更多的音樂見解。而這樣的會見還多虧了德國小提琴家、指揮家興德勒(1795—1864)從中牽線。興德勒與貝多芬交往很深,又十分賞識舒伯特的才華。1827年1月,貝多芬已病入膏肓,興德勒帶了包括《美麗的磨紡女郎》《伊菲熱尼》《人類的境界》在內等六十來首舒伯特的歌曲,趁貝多芬吃藥醫療病情稍好之機,將這些作品送到貝多芬手中。這以前,貝多芬很少知道舒伯特的作品,他初見了這些歌曲就很賞識,當知道舒伯特作有五百多首類似作品時,更為驚奇。他稱贊“他怎么會有時間譜寫這樣長的詩,有的詩包含十幾段之多?”“真的,舒伯特身上蘊藏著神圣的火焰。”病情的加重使貝多芬未能看到舒伯特的歌劇和鋼琴作品,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貝多芬經常談起舒伯特,說他對舒伯特相知恨晚,并預言舒伯特的音樂將震驚世界。這些感人肺腑的話,使舒伯特急切地希望會見他所崇敬的人,舒伯特終于二次看望垂死的貝多芬。第一次是同他的朋友、奧利作曲家許頓勃倫納和興德勒一起去的。貝多芬說:“安塞爾姆(許頓勃倫納),你有我的精神,但弗朗茨(指舒伯特)有我的靈魂。”第二次,舒伯特同朋友再次看望貝多芬時,他已病情惡化,不能言語,兩眼注視,只能做些手勢,沒人懂得這些手勢的真正含義。見此情形,舒伯特悲痛萬分。三個星期后的三月二十六日,貝多芬與世長辭。舒伯特懷著沉痛和惋惜之情為貝多芬的葬禮掌火炬。
兩位最偉大的音樂大師,近在咫尺,卻相識甚晚,未能更早地溝通感情、啟迪靈感、切蹉技藝,不能不說是音樂史上的一個遺憾。這除了年齡上的差異外,也是舒伯特性格過于靦腆內向所致。更為遺憾的是,貝多芬去世一年之后,年僅三十一歲的舒伯特便死于傷寒,這位才華橫溢、作品眾多的大師竟在貧病交加、愁困潦倒的情況下悄然而去。朋友們遵照他生前的愿望,把他的遺體埋葬在崇拜的老師貝多芬的墓旁。
上一篇:芭蕾女皇塔里奧尼晚年不幸
下一篇:貝多芬說歌德是可笑的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