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洛陽求學
韓愈,字退之,唐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激勵人勤奮學習,獨立思考的勸學名言,同時,這也是他一生的準則。
韓愈出生于仕宦家庭,但從小父母雙亡,由哥嫂撫養成人。韓家有一些藏書,韓愈七歲時就在嫂嫂輔導下讀書,手不釋卷,累了就枕著書休息,不完成每天的學習任務就不吃飯、不睡覺,很有股恒勁。這樣,隨著年齡和興趣的增長,韓愈讀書更加刻苦勤奮了。他從早到晚坐在書案邊,孜孜不倦地埋頭苦讀,連走路吃飯都不忘吟誦詩文、思索問題。這樣,他十幾歲時就熟讀了“五經”及諸子百家的經史典籍,受到孔儒學說的深刻影響。韓愈好讀書而又求甚解,每讀一篇文章,都要認真思索,做筆記或讀后感。他還把所學的文章分成敘事性的和議論性的兩大類,采取不同的學習方法。
后來哥哥去世,韓愈家中生活困苦不堪,只有嫂嫂一人承擔生活的重擔。韓愈常常忍饑挨餓,一邊學習一邊為家中境況發愁,但這不幸的遭遇,并沒有擊垮韓愈,他很有志氣,上不起學,就自學,每天三更就從床上爬起來讀書。十三歲前,他已通讀了《論語》、《孟子》、《莊子》、《荀子》、《詩經》、《禮記》和《春秋》,并熟讀諸子百家,自覺訓練寫作。
韓愈十四歲時,嫂嫂把他叫到身邊對他說:“我思謀了很久,你應該到洛陽求學。那里有學問的人多,可以開闊你的眼界。”于是,韓愈決定去洛陽求學。在洛陽,韓愈謝絕了一些親友故人的盛情,租了兩間茅屋住下。他節衣縮食,過著清貧但卻充實的讀書生活。他身穿布衣,每天只吃兩頓飯,其余時間都用來讀書、訪友。有時他讀書入迷,要到半夜才睡覺。為了博覽群書,他“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即使在冬天,韓愈也舍不得生火取暖,硯臺的墨汁結冰了,他就用嘴呵呵氣,使冰融化,然后再寫;手凍僵了,就搓搓暖熱,再寫文章;讀書讀到口干舌燥,就喝口菜湯,繼續吟誦揣摩。韓愈苦讀、背誦、深思,不斷記筆記,提煉綱要,記述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研究并加以分析,把前人寫的文章都吃透了。經歷了艱苦的學習、實踐過程之后,韓愈終于攀登上了文學高峰,成為唐代文壇領袖,并在朝廷做了官。
為官從政之后,韓愈仍勤奮好學,沒有一天忘記研究自己的學問。同時,他對做學問持嚴謹慎重的態度,一絲不茍。
韓愈一生篤志好學,精益求精,并以此教導他的學生晚輩,還在中唐時期,親自倡導了一場古文運動,提倡創作有實際內容而又有益于社會的詩文,為開創一代新文風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也確定了韓愈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韓愈的一生是讀書做文章的一生,他之所以能成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名揚千古,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從苦學苦練中得來的。
上一篇:韓建認字
下一篇:顧炎武手不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