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的“大震蕩”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經過大約20多年的高速增長時期之后,到70年代形勢驟變,進入與過去迥然不同的困難時期,這個時期最突出的事件,便是1974年夏天開始發生的巨大震蕩。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生產在1974年7月至1975年4月間下降了10%。1975年上半年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比一年前下降了3.5%,國際貿易下降了13%。整個1975年,生產低于1973年(美國降低1.5%,日本略高1.5%)。戰后最壞的兩年在1958年結束,當年生產還比1956年高4.5%。1974年的大震蕩無疑是1929年以來最大的一次。
生產減緩,通貨膨脹率上升,所有國家的政府(除了英國)大力壓縮通貨。商品價格在1974年5月以銅價領先猛跌。日本官方鼓勵企業出售存貨以改善清償能力,起了推波助瀾作用。一次幅度比1929年更大的股票價格猛跌迫在眉睫。1973年9月至1974年9月間,股票價格下跌幅度,從日本的23%到英國的55%。在此期間消費物價上漲了約15%,股票實際價格下跌更大。英國股票實際價格下跌速度達到了戰時閃擊戰的水平。
國際銀行體系開始瓦解。6月26日西德最大的私人銀行,赫爾斯塔特銀行,由于外匯投機虧損而垮臺。美國銀行也虧蝕嚴重,由于拒絕賠償而與本德斯銀行大吵起來。西德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拒絕救援赫爾斯塔特銀行,使許多存款者損失了存款。
后果是嚴重的。國際銀行社區是如此緊張,以致有一陣子沒有一個期貨外匯市場正常經營,所有外匯交易的最大份額都限制在少數紐約銀行。它們拒絕與許多小銀行以及多數法國和意大利銀行打交道。外匯支付的數額驟然下跌,金錢從全世界各地的小銀行流出。《經濟學家》對6個星期以后那種氣氛的評價是,“即使是捕風捉影的謠言,也會引起市場的波動”,(1974年8月3日)。然而從那時起,大震蕩已經開始了。
已經造成的衰退使相當一部分生產能力閑置起來。到1975年秋季,大約11%的固定資產堆滿了灰塵。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登記的失業人數從短暫繁榮末期的大約800萬人上升到1975年春季的1500萬人。即使這一增長數字,也大大低估了真正的失業情況。參與率大大下降,就業不足現象上升,在歐洲的移民工人數減少了100萬以上。
當時還有另外兩個發展引起人們的關注,而且后來一直如此。一是雖然生產大降,高通貨膨脹率卻還在繼續。這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實屬罕見。過去通常的情況是,經濟危機時期,生產下降,失業增加,同時物價也下降;危機過后,生產增長,物價也趨于上升。而現在卻與此相反,生產停滯與物價上漲奇怪地結合在一起,一直持續到80年代初,整整持續10年之久。西方經濟學家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停滯膨脹或“膨脹性衰退”,簡釋“滯脹”。
上一篇:1960年中東“六·五”戰爭的教訓
下一篇:1991年太湖水患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