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中東“六·五”戰爭的教訓
英美等帝國主義國家出于本身的利益,支持猶太復國主義。1917年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在美國的同意下,發表了“貝爾福宣言”,贊成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猶太人的國家。1947年11月29日,在美國的操縱下,聯合國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遭到阿拉伯國家的反對。翌年以色列國建立,隨之阿以沖突加劇。1948—1949年爆發了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占領阿拉伯的大片領土,使近百萬阿拉伯人淪為難民。1956年10月,英法以三國軍隊侵略埃及,挑起第二次中東戰爭。在阿拉伯人民奮勇抗抗和全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英法以侵略軍被迫撤退,以軍退至1949年的停戰線。
自第二次中東戰爭后,美蘇兩霸逐展開爭奪中東地區的斗爭。蘇聯趁美國陷入侵越戰爭之機,采取攻勢,以向阿拉伯國家提供大量的經濟、軍事援助及聲援巴勒斯坦人民重返家園的斗爭為手段,極力擴大自己的勢力。
美國為了遏制蘇聯的勢力在中東的滲透與擴張,一方面極力在阿拉伯國家培植親西方勢力,破壞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團結;另一方面,美國總統約翰遜威脅阿拉伯國家不要“干撓”以色列,并與西方列強相勾結,全力武裝以色列,使之成為它們鎮壓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的工具。截至“六·五”戰爭以前,法國向以色列提供了價值幾十億法郎的軍火,西德不僅向以贈送武器而且派遣近萬名軍事專家為其訓練軍事人員,美國不僅為以訓練大批飛行員而且派遣1000余名“志愿者”加強以色列空軍力量。
阿拉伯人民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1964年在開羅召開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決定組織由 一位埃及將軍指揮的阿拉伯軍事聯合司令部,成立代表巴勒斯坦人民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翌年,“法塔赫”等巴勒斯坦游擊隊開展武裝斗爭,在加沙等地進攻以軍。1966年埃敘簽訂共同防御協定,打擊外來的侵略勢力。
美以反動派決定重新發動中東戰爭,用武力消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及其所屬的游擊隊,打擊阿拉伯國家。從1967年起,以色列不斷在敘利亞邊境挑起武裝沖突,圍攻巴勒斯坦游擊隊。為了警告以色列不要冒險,埃及于5月14日決定向西奈增兵。5月19日以色列下達局部動員會,增兵埃以邊境前線。阿以戰爭一觸即發。當時埃及、約旦和敘利亞三國共有武裝部隊33.5萬人、飛機560架、坦克2100輛,而以色列僅有軍隊27.5萬人、飛機290架、坦克1100輛。阿拉伯國家在軍事力量上占優勢,但缺乏統一的、完整的作戰計劃。埃及等國輕信蘇聯“不要給以色列或帝國主義勢力以挑起武裝沖突的任何借口”的勸告,拒絕采取先發制人的戰略方針,給以色列以可乘之機。
1967年6月5日晨,以色列在美帝的全力支持下,從三條戰線同時對埃、約、敘三國發動突然襲,挑起了第三次中東戰爭,又稱“六·五戰爭”。以色列空軍對埃、約、敘三國的導彈基地、空軍設施進行輪番轟炸,摧毀了埃及空軍,使約敘空軍損失慘重。以軍地面部隊在空軍的護下,以坦克為先導,向加沙、西奈和約旦河西岸大舉進攻。7日以軍攻占約旦河西岸大部地區,攻入耶路撤冷的阿拉伯地區,8日占領整個西奈半島。在超級大國的壓力下,約、埃、敘相繼于7日深夜和8日宣布接受停火。以軍仍大舉進攻敘利亞,于10日晚占領戈蘭高地大部。次日阿以雙方代表宣布停火。以色列在短短的六天戰爭中,采用閃電戰術,擊敗阿拉伯國家,占領了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戈蘭高地及耶路撤冷阿拉區等約6.5萬平方公里的阿拉伯領土,又使近50萬阿拉伯人淪為難民。
阿拉伯軍隊在“六·五”戰爭中遭受失敗的重要原因是:美蘇兩國在中東既爭奪又勾結,破壞了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團結,導致阿拉伯世界的分裂;埃及輕信了蘇聯的諾言,麻痹輕敵;埃約敘三國在軍事上未能協調一致以及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對以色列的全力支持。
上一篇:1959年的反“右傾”
下一篇:1974年的“大震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