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太湖水患的沉思
歷史上的太湖曾許多次地敝開它寬闊的胸懷,把萬傾洪濤盡攬其中,使華東千百萬人民得以平安。然而,在普通水位低于平安無事的1954年的情況下,1991夏,華東地區卻遭到了沒頂之災,肆虐的洪水吞噬了數千生命,損失達數百億元。令人痛惜的是,這巨大的自然災害本來是能夠避免的。
歷史上的太湖水域有2420平方公里的面積,蓄水量如按1954年的4.5米計算,可達79億立方米。太湖本是一個流域面積寬廣、蓄水量大,旱可排水、澇可蓄水的優良水利樞紐。但幾十年來,在“圍湖造田”的錯誤口號下,流域各地、各市紛紛“圍剿”太湖,僅蘇、錫、常三市,多年來就圍湖造田40多萬畝。據統計,幾十年的圍田運動使太湖蓄水量減少了七分之一,蓄洪能力嚴重下降。
在這種情況下,泄洪就成為防御洪水的主要手段。可悲的是,太湖下泄洪水的骨干河道太浦河和望虞河嚴重不暢。七十年代起,流經黃浦江入海的太浦河被筑起了八條大壩,將太浦河段段攔腰截開;而流入長江的望虞河也出現了攔河壩。兩條骨干河道的堵塞,使太湖水只能通過吳江縣等地宛如毛細血管似的小河,繞道二十公里,緩慢而有限地下泄。正常年份還好,一遇洪水,就會造成上涌下堵的狀況。
幾十年來,沿湖地區也一直在喊“治理太湖”,但由于各地紛紛各自為政,本位主義,為保自身的利益推諉扯皮,不能直正團結到治理太湖的旗幟下,終使洪水泛濫,百姓受災。
1991年太湖水患帶給我們沉痛的教訓:人類如果無視大自然,隨意掠奪、破壞生態環境,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要居安思危、團結一心,治理水利,變水害為水能,為人類造福。
上一篇:1974年的“大震蕩”
下一篇:19世紀初俄國教育的復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