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周至縣·仙游寺》陜西名勝簡介
在周至縣馬召鄉東南3公里黑水峪口嶺上。仙游寺原為隋之仙游宮,建于隋文帝楊堅開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仁壽四年(604年)巡游各地,沿終南山設宜壽宮、文山宮、鳳凰宮等十二行宮,成為隋文帝游幸和避暑之處,仙游寺就是其中重要避暑之地。五代李升《隋皇避暑宮圖》就是描繪當年這里景況的。隋滅亡后,樓觀臺道士遷此一部分,曾名仙游觀。以后佛教興起,沙門和尚來此誦經參佛,稱為仙游寺。唐懿宗李漼咸通元年(864年),改為三寺:一曰仙游寺;一曰中興寺;三曰法源寺。法源廢弛無存,現二寺,即仙游和中興。中興寺在黑水北岸,俗稱北寺,有殿宇20余間,正殿東南三大間傳為蘇東坡讀書處,門前有清道光時“蘇公藏書處”匾額。
仙游寺分隔黑水仙游潭(又名五龍潭)之南,俗稱南寺,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頒詔在此修建舍利塔,名曰仁壽舍利塔,也稱法王塔。附近還有逼水塔,顧名思義,是“鎮水”之塔,塔上有吳道子十六方天王鬼神飛仙圖,不讓黑水威逼仙游寺和下有金棺玉槨的法王塔。除上兩塔之外,這里還有逼風塔、逼塵塔、逼虎塔,以及歷代寺僧明珠、見明、守真等墓塔20余座。
仙游寺在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六年(1441年)改為普緣寺,是因西邊少數民族喇嘛桑加巴主持此寺時改的。清高宗弘歷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此寺后恢復仙游寺之名沿用至今。因黑河水利工程淹沒,于1998年8月13日開始遷建新址該鄉金盆村北梁上。
據史書記載,唐憲宗李純元和元年(806年)四月,白居易和元稹參加策試,元稹第一,除為左拾遺,白居易策入第四,補為盩厔(今周至)縣尉。這年臘月,白居易與陳鴻、王質夫在仙游寺院游歷參觀,由王質夫提議,請白居易執筆,在仙游寺作了千古不朽的,描述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愛情故事的《長恨歌》,陳鴻也在此寺寫下了《長恨歌傳》。
除白居易外,歷代文人雅士還有盧倫、王勃、吳道子、岑參、朱慶余、薛能、李商隱、尹縱之、蘇軾、蘇轍、王九思、康對山、秦簡王、趙函、何仲默、莊炘、鄒燐、程奇略、王元凱、李柏、韓愈等人游寺,有的留下名篇貴章佳句,有的留下美好的傳說。
仙游寺及其附近名勝古亦甚多,星羅棋布,不勝枚舉,這里有周穆王征犬戎休息之玄地(即黑龍潭);有周穆王奏廣樂三日的舊址演樂洞;有周穆王妃子埋葬的盛姬墓;有周穆王女兒弄玉吹簫引鳳的玉女垂簾洞;有東漢文學家、經學家、南郡太守馬融講學的馬融石室;有白居易摯友同游此寺的王質夫洞;有形象逼真的象嶺獅山;有清翰林院庶吉士路德墓;還有該寺果虔所修的功德橋以及仙橋古渡、龍潭虎穴、隔山借水、六峰疊翠、蘇章石壁、茅砭緊步等等。
而今,正殿5間,仍有昔日風貌,堂廳供奉3尊佛像,正中為釋迦牟尼,左為南無阿彌陀佛,右為藥師佛。大殿之前新修山門,又新建5幢長廊,鑲嵌毛主席手書的《長恨歌》以及當代名人謝冰心、趙樸初、臧克家、王任重、賀敬之、王蒙、馮牧、徐遲、張光年等人為仙游寺所撰寫的詩詞石刻,琳瑯滿目,美不勝收。
仙游寺地勢險要,三面臨山,一面有水,山為自然屏障,水為玄池之淵。唐僖宗李儇中和三年(黃巢大齊金統四年,883年)黃巢軍在此扎營,打敗唐王朝朱玫唐軍8萬人馬;明思宗朱由檢崇禎九年(1636年)農民起義軍闖王高迎祥和李自成曾出芒谷,屯兵此寺,在此擊敗朝廷的10萬官軍,清穆宗載淳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國將領曹沛時部,由四川轉戰陜西,在此據守黑水峪口,挫敗張得祿所率領的地方鄉團的進攻。
仙游寺有仙游十景,寺之南山,傳說老君煉丹于此,將余火傾之,故今夕陽西照火光遍山,炎光普照,為十景中之特景。
仙游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西安·長安區·五臺山》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西安·碑林區·八仙宮》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