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忠有別: 杜恕上疏議政》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劉曄曾經進讒言說尚書令陳矯專權,陳矯十分害怕,將此事告訴兒子陳騫。陳騫說: “主上圣明,您是大臣,如果不能融洽,不過不當三公而已”。幾天后,明帝的不滿之意果然消除。
尚書郎樂安人廉昭因有才干受到寵幸,喜好收集群臣的微小過失用以向上獻媚。黃門侍郎杜恕上書說:“我看見廉昭上奏說左丞曹璠有罪罰當稟報,但曹璠不依據詔書,應深入追究責問。還說: ‘其他應當處罰的人另行奏報?!?尚書令陳矯上奏說自己不敢逃避處罰,但也不敢陳述其理由,辭意懇切悲惻,我暗自哀憐為朝廷惋惜。古代帝王所以能矯正世風撫育人民的原因,沒有不是遠得百姓的愛戴、近靠群臣的竭盡智力。而今陛下日理萬機十分憂勞,有時還在燈光下處理公務,但很多事情仍不能安頓,刑法禁令日漸松弛。察究原因,并非只是群臣不盡忠心,也是主上不能恰當地使用他們。百里奚在虞地愚鈍而在秦國足智多謀,豫讓在中行家時茍且偷安而在智伯家卻顯出忠烈之節,這些都是古人的明證。如果陛下認為當今之世沒有良才,朝廷缺乏賢能輔佐,難道可以追望后稷、子契的遐遠蹤跡,坐等來世的俊杰嗎?現在所說的賢能人,都做了大官而享受著厚祿,然而侍奉君王的節操沒有建立、奉公守法的心思不專一的原因,是由于對委任的職責沒有獨斷的權力,而時俗有許多禁忌的緣故。我以為忠臣不必是親信,親信不一定就忠心耿耿?,F有在外之臣僚批評別人而陛下懷疑是挾報私仇,贊譽別人則陛下懷疑是出以私情偏愛,左右親信有的乘機進言加重陛下的這種想法,于是使在外大臣不敢提出批評或贊譽,以至政事無論有損有益也都受到猜嫌。陛下應當思慮如何使朝臣的心胸開闊起來,鼓勵有道之士的氣節,使他們自行向古人看齊,垂名史冊;相反,讓如廉昭這種人在中間擾亂,我恐怕大臣們將只求占據棲身之地,保住官位,而坐觀國家得失,成為后世的鑒戒。古代周公警告魯侯說: ‘不要使大臣抱怨不任用他們’。這是說不是賢能就不任為大臣,任用大臣的就不可不使用?!渡袝酚嬎闼吹墓冢Q他除去四兇,不是說有罪可以不問大小一概略去。而今朝廷大臣不是認為自己沒有才干,而認為是陛下不任用; 不是認為自己無知,而是認為陛下沒有發問,陛下為什么不遵照周公任用賢能、大舜排除奸惡的作法,使侍中、尚書坐則在帷幄中侍候,行則跟從在御駕左右,親自答對陛下詔問,各自盡其所言,那么群臣的品德行為都可得而知了,忠誠賢能的人進用,愚笨惡劣的人降職,誰還敢推諉而不竭盡其才能。以陛下的圣明,親自與群臣商議國家大事,使群臣人人能竭盡才能,是賢能還是愚劣,在于陛下使用恰當。這樣治理事情,什么事不能辦;這樣來建立功勛,什么功勛不能成就!每有軍機大事,詔書上常說:‘誰能憂慮這些呢?我當自己憂慮?!罱t書上又說: ‘憂公忘私的人必定不能這樣,但先公后私即刻自己就可以做到。’恭讀圣明詔書,才知道陛下對下情了解得很深很透,然而也怪陛下不從根本上治理,只憂慮枝節問題。人賢能與否,當然有先天本性,就是我也認為朝廷大臣不完全稱職。圣明的主上用人,是使賢能的人不敢保留他的能力,而使沒有才能的人不得占據不能勝任的官位。推選的不是賢能之人,未必是有罪過; 滿朝上下都能容得了這種不適當之人,才是怪事。陛下明知某人沒有竭盡能力而為他的職責憂慮,知道某人沒有才能而教他治理其事,豈不是主上辛勞而臣下安逸嗎? 即使圣人和賢能同時并存于世,也終究不能認為這樣就算是治理國家。陛下還擔心臺閣禁令不夠嚴,人情請托不能斷絕,定出迎客出入的制度,讓兇惡的官吏守衛官府大門,這實在不是實行禁令的根本作法。以前漢安帝時,少府竇嘉征召廷尉郭躬無罪的侄兒,還有人上書指控,彈劾奏章紛紜。最近司隸校尉孔羨聘用大將軍狂妄無理的弟弟,而主管官員不說一句話,那種望風迎合的態度,甚于接受囑托,這是不按實情選用人才的結果。竇嘉有皇親的寵信,郭躬不是國家重臣,還尚且如此; 用今天的情況和古代相比,陛下自己沒有對失職失責的人必行處罰、用以杜絕結黨營私的源頭。出入禁地的制度,讓惡吏守門,不是治世的辦法。假使我的話有一點道理,承蒙陛下明察采納,還怕什么邪惡不除滅,而豢養廉昭之輩! 本來,檢舉揭發奸惡,就是盡忠的舉動; 然而世人憎恨小人行為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不顧情理而只是茍且和容納以求提拔。如果陛下不再察究事情的來龍去脈,一定以為違背眾議忤逆世事是為奉公,窺人過失向上告發是盡忠節,那么為什么通達大才反而不去做這種事?實是顧及正義大道而不去這樣做。使天下的人都背離正道而去謀取私利,本是君王所最憂慮的,陛下還有什么可高興的呢?” 杜恕是杜畿的兒子。
明帝曹叡曾經突然來到尚書臺門,陳矯跪著向曹叡說: “陛下要去哪里?”曹叡說: “我想看一看公文。”陳矯說: “這是我的職責,不是陛下應該親臨的事情。如果我不稱職,那么就請罷免,陛下應該回去。”曹叡慚愧,乘車返回。曹叡曾經問陳矯:“司馬懿忠貞不渝,可以稱得上是國家大臣嗎?”陳矯答:“他是朝廷仰慕的人,國家能不能依靠他不知道?!?/p>
杜恕明于政治韜略,提出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在于最高決策者要設法遠得百姓歡心,近得群臣智力,認為“忠臣不必親,親臣不必忠”,要善于放手使用人才。曹叡舉措失宜,任用非人,本末倒置,常有所失。
上一篇:《喪心病狂:董卓裹脅獻帝遷都長安》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親而離之:衛瓘離間鮮卑諸部》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