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響”的由來
《廣陵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琴曲。又名《廣陵止息》。其淵源已久,漢魏時已在流行。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將其列為楚調,可能是由于當時它流傳于楚國地域之故。
關于《廣陵散》的內容,雖各家觀點不盡相同,但多承認與聶政的傳說故事有關。近人楊宗稷明確指出,《廣陵散》即蔡邕《琴操》呂所述的《聶政刺韓王曲》。現從《廣陵散》各段小標題及其特性音調所表現出的怨咨之情和斗爭精神來看,此說很有道理。今所見《廣陵散》譜重要者有明代朱權的《神奇秘譜》本和明代汪芝的《西麓堂琴統》的甲、乙譜。其中以《神奇秘譜》的《廣陵散》為最早,也較完整,是今日經常演奏的譜本。全曲共45段,由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和后序六部分組成。從總體結構來看,仍然保持著“序——正聲——亂聲”這種“相和大曲”的原則。
《廣陵散》是由“正聲”與“亂聲”這兩個基本主題發展演變而成的。它以“正聲主題”貫穿全曲,除采用移調等手法外,還加入許多其它特性音調,因此其旋律豐富多變,感情波瀾壯闊。“怨恨凄感”時曲調幽怨悲涼,“佛郁慷慨”處“戈予縱橫”。這一切都說明它的結構布局、主題發展手法、調性調式安排,以及塑造音樂形象的能力都已達到相當的高度,在當時的世界上立于領先地位。
正因為《廣陵散》是一首內容深刻、技巧高超的樂曲,故爾受到不少文人和琴家的鐘愛。其中魏末因不滿司馬氏統治被陷害致死的嵇康就以彈奏此曲而聞名于世。在他即將遭到殺害的臨刑之際,他還索琴從容地彈奏顧此曲,以傾瀉他的滿腹憂憤。曲終,嵇康說道:“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于今絕矣!”表達了自己對未能把這琴曲傳于后人的遺憾之情。后來,人們就用“絕響”一詞,比喻所有技藝失傳、后人無緣再聞的悲劇。
當然,《廣陵散》并未真的成為絕響,在封建衛道士“以臣凌君”、“其聲最不和平”、“忿怒躁急,不可為訓”指責聲中,《廣陵散》終在一種非正統地位和潛流狀態下流傳下來。但它與嵇康彈奏的《廣陵散》到底有多大的出入,我們已經無從知曉了。
上一篇:“結合典型工程進行教學”
下一篇:“絕對真實”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