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不倚的操守
南懷瑾先生說:在現實的人生社會里,必須在逆境中操練出自己獨立不倚的操守和性格,才能挺拔在“位高金多”的俗世之中,并因而有一番作為和成就。
中國歷來的知識分子,十分注意人格和精神的獨立不倚。為了維護自我尊嚴和人格的獨立,不食嗟來之食,可以“安貧樂道”;堅守自己的節操和道義,為此可以“舍生取義”。孟子所說的“大丈夫”精神,其實就是知識分子的氣節和操守。
《碧巖錄》中有個“不為俗人拭涕”的故事。懶瓚和尚長年隱居在衡山的一座石窟里。唐德宗慕其高名,派使者召他入京。
使者行至石窟,口中念道:“圣旨到,和尚請起立,謝恩接旨。”
懶瓚和尚正扒開火堆找烤山芋充饑呢,哪顧得什么王法、圣旨。
天寒洞濕,鼻涕清水流到了和尚下顎上。一本正經地宣讀圣旨的欽差看到和尚的這樣子,忍不住笑著對和尚說:“尊師,請先揩一下清水吧。”
和尚答道:“我哪有工夫替俗人拭鼻涕呢!”說完又一言不發,端坐在地上不起來。
使者回到宮中稟告了皇帝,德宗也大為感動。
孟子說:“古代的賢明君子,為什么卻不是這樣呢?是因為他們尊崇心中的大道,而忘記人的尊貴的。所以,王公對賢明君子,如果不致以尊敬之禮,就不能見到他;見都不容易,更何況是叫他來當臣子呢?”
這就是說君主當以道德重視君子,君子當以道德自重。
可見,孟子提倡為人要守正道,而鄙視并拒絕縱橫之術等偏邪之道,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維護作為士(即知識分子)的尊嚴和人格、氣節和操守。守正道,守正氣,不茍且,不貪慕虛榮,不懼權貴,遺世獨立,堅守道義。古代尹伊不食嗟來之食,后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等等,都是士人堅守氣節和操守的表現。
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如果不遇,則“潛居抱道,以待其時”,獨善其身,也不會消極怠惰,虛度光陰;一旦有遇,則施展才能,創造屬于自己的成功,造福于民。但是,士人絕不會為了得到名利或地位而降格以求,委屈自己,向現實和權貴妥協,失去自己的氣節,失去自我。
從前,戰國的游說之士,大多愿意屈身拜見諸侯,以尋求個人發展。而孟子堅守道德,以個人氣節和操守為重,于是就不免顯得寂寞清苦。
孟子的學生陳代對老師的行為表示不解,于是問道:“君子堅守進退之禮義,固然應以保全名節為本,但施展平生抱負,及時濟世,也是君子畢生的追求。現在先生不去拜見諸侯,作為保全個人名節,是當然的,但如果拘泥于此小節,則是不必要的。現在先生如果去見諸侯們,就可行道濟世,大則撥亂反正,安邦定國;小則可以誠信往來,互利修好,成就霸王事業,功成名就,只在一眨眼的工夫。先生卻不能為此稍微委屈一下自己,有所放棄嗎?而且,《志書》上說:‘丟掉一尺,得到一丈。’就是說,失去小的,得到大的,不去因小失大。現在先生如果去見諸侯,成就王道和霸王之業,舍小得大,這樣應該是可取的。”
孟子回答說:“我不是不想施展抱負,濟世為民,但如果考慮到節義,去就是不妥當的了。從前,齊景公在外打獵,當時應有虞人來為他做些事情。于是齊景公派人用旌旗來召見他。當時君王,如果要見臣子,都要持有一件信物,以為憑證。召見虞人,應該用皮草帽子,但齊景公用的是旗幟,不合虞人的原則操守,所以遭到拒絕。齊景公為此大怒,幾乎要殺人。孔子贊美虞人說:‘有志節之人,本來就甘守清貧寂寞,即便死于溝壑,也不忘保全自己的志節;有勇氣的人,本來就甘心舍生取義,即便為此捐軀,丟掉腦袋性命,也要保全自己的義氣。這就是虞人的可貴之處啊。’孔子為什么單拿虞人來贊美?就是贊賞他的‘召見我卻不用合適的東西,那我寧死不去’的精神。現在,如果我不等諸侯來召見我,我自己就去了,那我的志氣就不如虞人啊!這算什么呢?所以,君子的出處進退,要有所堅持和操守,絕不能茍且屈節,豈是成就霸王之業就可打動他的心呢?而且,《志書》上說的‘失尺得丈’,主張失小得大,這是從利益的角度談的。如果目的為了利益,那么就可以蠅營狗茍,無所不為。即便是名節敗壞,甚至失丈得尺,失大得小,認為只要有利益可得,就不會顧惜什么,無所不能做了。這是做人之大節不能允許的。你相信嗎?君子的進退取舍,是衡量節義的屈與伸,而從不去考慮利益的多與少的。”
所謂君子,以修養自我,獨立不倚為重。
春秋的曾參,生活窮苦。魯國君主聽說了,便派人送他錢財,對他說:“請添些衣服吧!”曾參再三推辭。來人說,“并非你去求他人,是他人要送給你,為什么不受呢?”
曾子說:“我聽說,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即使他對我賜而不驕,我能受而無畏。始終不肯接受。”
孔子聽說此事后,贊道:“曾參之言,足以全其節。”
這不是故作清高,而是保全自己的名節為重。所謂“無功不受祿”,“君子生財有道”,君子是絕不輕易收受人禮物,更不取不義之財的。他不想為此所累,被人左右,失去自由,失去自我。
列子生活貧困,面有土色。
有人對鄭國的上卿子陽說:“列御寇,乃有道之人,在你的國家卻是如此貧困,你是不喜歡賢人嗎?”子陽立即派人送給列子米粟。
列子見到派來的官吏,再三辭謝不接。列子的妻子埋怨說:“據說有道之人,妻子們都能夠享盡逸樂,可我們卻成天忍饑挨餓。鄭相子陽瞧得起先生,才送先生食物,可是先生卻拒不接受,這難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饑挨餓嗎!”
列子笑著安慰道:“鄭相子陽并不真正了解我。他是聽人說了,才贈與我米粟,據此可知,他很可能因為別人的話而加罪于我,這就是我不愿接受他贈與的原因。”
君子有所不受,因為獨立不倚的人格,更因為有自己明達智慧的處世原則。
上一篇:南懷瑾《成敗皆由自己定之》人生國學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懷瑾《百無一用是書生》人生國學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