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隸第一品”的毀滅
《華山碑貼》,全稱《漢西岳華山廟碑》。東漢延熹八年(165年)立于華山。其碑文傳為東漢著名文人、書法家蔡邕所書,全文統(tǒng)用漢隸書寫。此碑被后人尊為“漢隸第一品”。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由于地震,《漢西岳華山廟碑》被毀。碑石即被毀掉。傳世拓本只有三本半,其中最足本為宋拓商丘宋氏本,僅缺十字;其次為明拓華陰王氏本,缺150字。還有一本為四明范氏本;而李文田缺兩貼。這三本半的《華山碑帖》,一直流傳到清代末年,最后,為清代滿族大員端方所有。
清朝末年,四川保路運動爆發(fā)。清廷便命端方奉旨入川,查辦路事。端方在清末滿族大員中,素以玩古董、講考據(jù)著稱。這《華山碑貼》,更使端方愛不釋手。因此,這次入川,端方便將《華山碑帖》連同大量古董一同隨帶入川,以便品玩。不想,端方一行剛到四川資州,隨同護衛(wèi)的一標(biāo)鄂軍起義,端方被殺。《華山碑帖》也隨之散失。
公元1912年秋,前清秀才、正在成都陸軍軍官速成學(xué)堂讀書的王靖澄,偶然一日從成都皇城外的地攤邊路過,忽然被鋪在路邊的一塊舊藍(lán)布上的三本碑帖所吸引。王靖澄停步取來翻看,翻了幾頁,王靖澄便認(rèn)出這是《華山碑帖》。王靖澄舊學(xué)根底深厚,對書法藝術(shù)又頗為愛好。為慎重起見,他反復(fù)翻閱手中的碑帖,考查其紙質(zhì)、墨色及磨損諸字。當(dāng)斷定手中所捧確是《華山碑帖》時,便向攤主打聽價錢。攤主倒爽快,說隨便給幾個錢就是。王靖澄傾其所有,用二十塊大洋買下了《華山碑帖》。王靖澄又向攤主詢問碑帖的由來。攤主稱:去年,回資州家鄉(xiāng),遇一新軍排長,拿幾本碑帖強賣與他,說隨便給幾個茶錢,此是被砍了腦袋的端大人收藏的東西。我被他纏不過,便用四塊大洋買了下來。王靖澄聽后,更深信此非贗品。
王靖澄無意得此珍品、視若拱壁,秘不示人。每次展現(xiàn)觀摩,事先都焚香凈手,鄭重其事,才敢翻此珍品。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
寓住成都的王靖澄,為避空襲,便于成都西門外茶店子鄉(xiāng)下雇人修起一座青磚小樓。樓上僅幾平方米,屋內(nèi)安一張書案,案上置一紫檀木匣,用以保存這三本《華山碑帖》。王靖澄還給小樓題名,曰:寶華閣。每日無事,王靖澄便在小樓上觀賞碑帖。
一日清晨,王靖澄尚未起床,便聽有人高聲呼叫:“王先生,你家遭賊了”。他趕忙披衣起床,直奔樓上。只見窗戶被撬,紫檀木匣不見了。王靖澄發(fā)狂似在沖下樓。幾經(jīng)尋找,紫檀木匣在草叢之中找到,而碑帖則被撕碎,仍在糞坑里。王靖澄目睹此景,仰天長嘆,痛不欲生。
就這樣,流傳千載,被后人尊為“漢隸第一品”的孤本《華山碑帖》被毀滅了。
一個民族的文化藝術(shù)的流傳,其中一個主要的因素,是依賴于本民族的文化素質(zhì)的高低。它可以使一個民族的燦爛的文化藝術(shù)源源不斷地流傳下去,也可以不斷毀棄自己的古老文明。
上一篇:“漢代孔子”與“三綱五常”
下一篇:“滄浪”的流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