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孔子”與“三綱五常”
董仲舒是西漢最著名的教育家,被譽為“漢代的孔子”。他根據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把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綱常和仁義道德思想加以改造,提出了一整套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三綱五常學說,把它作為封建教育的主要內容。
他認為天是有意志、有目的、能支配一切的主宰,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它不僅決定自然界日月星辰的運行,寒署四時的更替,而且決定人類社會的興衰治亂。因此,人類必須順天之意,以天為法。如天有陰陽,陽尊陰卑,人類社會的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婦為陰。故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在他看來,這種尊卑、主從關系是上天決定的,不可改變。
為了調整君臣、父子、夫婦這三綱的關系,董仲舒又提出五常,即仁、義、禮、智、信。他認為受命于天的“圣人”,必須以三綱五常這些倫理之道為教育內容,教化人民,使“中民之性”可以為善,這樣人民就不會造反,西漢封建王朝大一統的天下,就會得到上帝的保佑,永世長存。
董仲舒把神學唯心主義世界觀運用于社會倫理道德,以論證封建統治的神權、皇權、夫權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它在人們思想中固定了封建等級制度,有利于統治。因此歷代封建統治者,無不把它當作教條,強迫人們信奉。
董仲舒把教育內容嚴格限制在儒家“三綱五常”倫理道德的說教范圍之內,極力排斥學習自然科學知識。把教育者對學生講授自然科學知識和教學生接觸實際事物,說成是用“不急之言”迷惑學生。董仲舒這種只準灌輸儒家教條,不準學習實際有用的自然知識的主張,是一種極端錯誤的思想,它對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起著阻礙作用。
上一篇:“毯”“球”錯刊千古成謎
下一篇:“漢隸第一品”的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