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贛東之旅·景德鎮·中國陶瓷文化精英
景德鎮瓷以其歷史悠久、民族藝術特色濃郁、技藝精湛而著稱于世,是中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景德鎮瓷工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創造了舉世聞名的陶瓷工藝和各種精品。
祭紅與龍鳳瓷床
霽紅,又稱祭紅、醉紅、鮮紅,源于元而盛于明,是彩釉瓷器之珍貴品種之一,被譽為人造寶石。這種釉色澤鮮艷、紅亮,特別令人珍愛。其制作工藝十分繁難,傳統的制法可謂不惜工本——配料中不僅有珍珠、瑪瑙、玉石,還摻入黃金,故價格之高,令人驚嘆。在制作過程中,同一配方,由于溫度、時間或其他因素的差異,會出現紅、黑、灰多種顏色,其深淺、明暗、粗細等質地亦各有不同。正因為如此,古往今來產生了許多帶神秘意味的傳說。有的說一老藝人技術特高,僅有一女,相依為命,二人燒瓷為生。皇帝要特好佳瓷,老藝人不能滿足其奢欲,被捕下獄。其女為了救父,用自己青春的血液滲入釉料中,燒制出從未見過的深紅色亮瓷,救出了父親,而女兒卻因失血過多而死。后人為紀念這位女子,便將此瓷命名為“祭紅”。另有一說,認為祭紅是因多作祭祀禮器而被命名的。
確實,精美絕倫的瓷器制作,耗去了許多藝人的心血,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由此產生了許多類似的傳說。如“龍鳳瓷床”,說是有一年皇上要景德鎮燒一張雕龍畫鳳、冬暖夏涼的“龍鳳瓷床”,限期一年,如造不出來就殺掉窯上的人。于是景德鎮家家都燒,但都燒壞了,過了十個月,一張也沒燒出來。領差監工催得很兇,處處要酒肉招待,送金送銀。有一位技藝特絕的老師父,他燒的瓷花有芳香,瓷鳥會飛會叫,因此人們紛紛求他來燒。老師父為此吃不好飯,睡不好覺,日漸消瘦下去。他的女兒見了,非常心疼父親,就守在他身邊幫他干活,一連幾天沒睡,守在窯邊,實在挺不住了,打了一個盹,做了一個夢:一個白發老人對她說:要想燒好龍鳳瓷床,要用少女的生命祭窯,你愿意嗎?她想,為了大家不遭屠殺,自己犧牲也值得。于是就跳進了正在燒制龍鳳瓷床的大窯,頓時火燒得更旺了,龍鳳瓷床也燒成了。后來,景德鎮每家的窯門上塑了她的畫像,尊她為神,祭祀香火不斷。
現代名瓷
在景德鎮博物館中,不但展覽了景德鎮的歷代著名瓷器的代表作品,而且還有許多現代新創作的瓷器珍品。
青花瓷是景德鎮的特產,釉質白中泛青,古樸雅致。“青花梧桐餐具”是青花瓷的代表產品,這種梧桐畫面,起于前清,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傳說它的畫面是根據王勃《膝王閣詩》和“江西八景”章江門組合而成,從中可見“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的詩意,又以“梧桐引得鳳凰來”詩句中的梧桐命名。整個畫面通過巧妙安排,將江南幽雅的園林風光作了理想的描繪,遠山、遠水與水上小舟,石橋行人,花鳥樹叢,樓臺亭閣,使人產生“白波青峰非人間”的幻覺。畫面邊緣飾以織錦圖案,又以吊珠裝飾其間,襯以象征吉祥如意的“八寶”形象,十分玲瓏可愛。1984年景德鎮以傳統工藝生產的一套“四十五頭青花梧桐西餐具”,參加了萊比錫、布爾諾和波茨坦等三個國際博覽會,以其高雅的東方古典風格和精美的質地,連獲三枚金質獎章。
景德鎮特有的“薄胎瓷”,其薄如紙,色白透明,輕巧秀麗,在日光下,如浮云閃光,晶瑩透亮?!爸豢诛L吹去,還愁日炙銷”,這古詩的形容并不過分。名貴的薄胎瓷成型難度極大,對泥釉要求極高,且工藝復雜,一件成坯,要經過上百次的精修,最后修成一毫米左右像蛋殼那樣的薄坯胎,稍一不慎,即前功盡棄,正是“爭勝負于一絲一毫之間,決成敗于一刀一息之上”。成型之后,要在這薄如蟬翼的瓷胎上加工彩繪,須全神貫注,輕輕下筆,落筆處要一氣呵成。這種彩繪瓷畫,兩面可見,如彩云追月,若隱若現,若有若無,山水花鳥,如在霧中,令人嘆為觀止。如今發展傳統工藝,在此基礎上又創造了許多新的品種。
淚滴玲瓏瓷
景德鎮有一種傳統名瓷——“青花玲瓏瓷”,創始于明代,發揚了青花瓷的特長,又溶入了雕縷藝術的妙法,使瓷器有明有暗,精巧玲瓏,人稱“米通”。這是我國最早進入歐洲市場的瓷器之一,雖售價較高,仍供不應求。1981年和1984年它兩次獲得全國金獎,1986年3月又獲萊比錫春季國際博覽會金獎。
玲瓏瓷的來歷不凡,據說事出偶然。明代景德鎮的御窯中有一對青年男女,從小父母雙亡,十二、三歲即去御窯當童工,學得了一手好手藝。男的叫寧龍,是做坯專家;女的叫巧姑,是畫坯能手。窯上有個副總監工郝老二,見巧姑長得美貌,就想娶她為妾,被拒絕。巧姑于是很快和寧龍完婚。郝老二十分惱火,帶人抓走寧龍,說皇上要一千八百套青龍飯具,限他在一個月內做好,“不然小心腦袋”。郝老二明知不可能做好,故意以此來置寧龍于死地。為了和巧姑團圓,寧龍不顧天寒地凍,日夜苦干,終于按時將一千八百套飯具的瓷坯做好。但郝老二不但不放寧龍,反而用毒藥將他毒死。巧姑前來哭喪,郝老二又來逼婚,未達目的便將她關在工房中畫坯。巧姑看著寧龍做好的瓷坯,淚水一滴滴灑落在瓷坯上?;似咂咚氖盘?,她邊哭邊畫,件件瓷坯都滴滿了她的淚水。她怕郝老二又來加害于自己,放起大火,將工棚和郝老二家全燒光了。人們看到火中飛出小鳥,叫著“寧龍,寧龍”,圍火飛繞三圈,凌空而去?;饻绾?,在廢墟中挖出了許多青瓷飯碗,那是寧龍和巧姑的作品,被大火燒成了。稀奇的是,這些瓷器上都有一個個的圓眼,透明閃亮,原來那是巧姑的熱淚點化而成,于是人們就把這種瓷器叫“寧龍瓷”,因為它玲瓏剔透,所以又叫它“玲瓏瓷”。
瓷板畫與巨型壁畫
景德鎮的瓷板畫非常有名,它將中國繪畫藝術與制瓷工藝結合起來,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品。
傳說康熙年間景德鎮有個瓷板畫家汪大亭,善畫猛虎,他常常進入深山觀虎,并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姿。”有一次獵戶在景德鎮南山之中捕得一只千斤母虎,肚里還有一活的虎仔。后虎仔被一窯主收養,養大后,放虎歸山,咬傷人畜,人們痛苦不堪。汪大寧想到虎仔聽娘話,于是照虎仔母親的樣子畫了一只發怒的母虎,燒成瓷板,放在市內,虎仔一見,望而生畏,回頭就跑,再不敢咬傷人畜了。窯主聞訊也請他畫了一只母虎看家,但虎仔卻并不害怕,反而把他吃了。原來汪大寧畫的不是虎仔的母親,所以就使惡人有了惡報,也為大伙兒解了氣。后來汪大寧又畫了母虎招喚小虎的畫,活捉了虎仔。于是人們叫他“汪老虎”,瓷板虎也就成了景德鎮的傳統名產。
瓷板畫在現代有很大的發展,如今可拼成巨大的壁畫,表現非常豐富的內容。日本東京上野火車站新干線大廳里,裝嵌了一幅大型陶瓷壁畫——“上野四季繁榮圖”,這幅畫即是由著名中國畫家王學仲設計、繪畫,而由景德鎮藝術瓷廠制作而成的。此畫由一千一百三十塊彩釉瓷磚組合而成,栩栩如生地描繪了上野公園的四時景色——蝶舞櫻花、鯉戲碧荷、北雁紅葉、熊貓云竹,色彩紛呈。壁畫遠景的中心則依稀再現了一世紀之前上野驛站的舊貌。畫中有不少中西建筑風格相融合的樓臺亭閣和一百多個中日裝束的人物,姿態各異,風度翩翩。最上首是兩座雄偉秀麗的高山,兩峰相依,山脈相連,象征著中日兩國的友誼萬古長青。這幅陶瓷壁畫引起了強烈反響,許多報紙和電視臺作了報導,《讀賣新聞》評論說:如此質地優良的壁畫,不愧是馳名世界的瓷都的藝術佳作。
鬼斧神工話瓷雕
景德鎮的能工巧匠善于用瓷泥進行雕刻,然后涂釉燒制成晶瑩奪目的藝術珍品。瓷雕有圓雕、浮雕、捏雕、縷雕等許多品種,無論人物或花鳥走獸,大都栩栩如生。
早在隋代,景德鎮即已為隋煬帝的顯仁宮制造了獅像大獸兩座。唐代的雕瓷工藝亦已普及到日用陶器的裝飾,宋時的刻花、雕花、印花、剔花成為日用器物的主要裝飾手段。近代李裕元以“反瓷雕”著稱于世。反瓷雕是不上釉的瓷雕,質感豐富,別有意趣。
景德鎮的神雕手層出不窮。民國年間有個曾生,據說可以把一團瓷土放在袖子里捏,一會兒功夫,雕塑成品就出來了,雕啥像啥。他雕的蟋蟀翅膀之薄可以透過它看見背脊上的紋路,他雕的“天女散花”,不但天女美麗動人,而且散出的千姿百態花一千多朵,讓人仿佛能聞到花的香味。所以大家尊稱他為“神雕”。
雖然曾生技藝高超,但生活仍然很苦,患有咳嗽的毛病。縣長經常來叫他雕像。有一次他要曾生為他雕一座肖像,曾生在肖像上突出了他的豬頭、豬拱嘴和支牙雖然神情畢肖,但卻惹怒了縣長,舉起文明棍就去砸這個瓷像,卻怎么也砸不碎。他手下人舉起木棍幫著打,誰知他們打的縣長瓷像紋絲不動,縣長大人本人身上卻大痛不止,連喊“別打,別打”,狼狽逃去,口中還直叫“神雕”。
八十年代中期,景德鎮制成了一套大型水滸人物瓷雕《一百零八將》,其規模之宏大,色彩之鮮麗,表情之神妙,都令人嘆為觀止。人物高20英寸,一百零八人或坐或立,或憂或喜,神態各異,富于個性。這一巨作,表現了景德鎮瓷雕的高度藝術水平。
上一篇:蕭蕭大漠風·敦煌之旅·莫高窟·中國石窟之最
下一篇:浩浩燕趙歌·石家莊之旅·正定·九樓四塔八大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