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出一孔”
在中國古代,力主國家干涉經濟的管理思想,幾乎成為歷代王朝的統治思想,這種管理思想在管理實踐中的歷史表現,便是國家壟斷經濟模式的產生。而這種壟斷模式的最初構想,是從戰國時代《管子》作者所倡導的“利出一孔”論開始的。
“利出一孔”論,出自《管子·國蓄篇》,這里所說的“利”是指經濟利益,它所說的“孔”,是指渠道。所謂“利出一孔”,就是指凡一切經濟利源,都必須控制在國家手中,杜塞老百姓從事求利的一切渠道和途徑。國家控制了一切經濟利源,就能夠掌握調節國民財富分配的主動權。從此,老百姓經濟利益的給予完全決定于君主,經濟利益的剝奪也完全取決于君主,使老百姓變得貧困完全取決于君主,變得富裕也完全取決于君主。即《管子》所說的“予之在君,奪之在君,貧之在君,富之在君。”總之,君主主宰著老百姓的予、奪、貧、富的大權。《管子》認為,只有國家控制了經濟權力,老百姓才會尊奉君主如同日月,親近君主如同父母。
《管子》把“利出一孔”看成是國家興亡所系,它認為,國家經濟利益只出自一條渠道,這個國家必然強盛無比;出自兩條渠道,這個國家的兵力只有防御的力量;出自三條渠道,這個國家就無法出兵打仗;出自四條渠道,這個國家勢必滅亡。即所謂“利出一孔者,其國無敵;出二孔者其兵不詘;出三孔者不可以舉兵;出四孔者其國必亡。”既然利出多門為害如此之大,唯一的有效辦法就是由國家壟斷一切利權,才能有辦法制服老百姓,即所謂“籠以守民”。
由此可見,“利出一孔”論也就是國家控制論,這種理論的思想核心,是力主實行國家對經濟的壟斷。
《管子》力主國家控制糧食的儲備和流通,壟斷貨幣的鑄造和發行,把糧食和貨幣看成是控制社會經濟的兩大杠桿。即運用它來鞏固政權,增加財政收入;調節貧富,控制民力;操縱市場,抑制商人。所以,國家對糧食和貨幣的壟斷,是“利出一孔”論的具體措施,是國家壟斷經濟模式的重要內容。
國家壟斷經濟的對象,除糧食和貨幣之外,便是鹽和鐵。國家壟斷鹽和鐵,《管子·海王篇》稱之為“官山海”。這是因為礦產取之于山,食鹽取之于海,“官”即由官府管理和壟斷,所以古人以“官山海”三字來表達封建國家壟斷經濟的一種模式。
利出一孔論是封建政府控制經濟的組織理論,戰國時代齊國的“官山海”管理體制,西漢武帝的“籠鹽鐵”體制,王莽統治時期的“六管”體制,以至后來的清末的官督商辦體制等等,都是封建政府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實現“利出一孔”論所采取的不同組織形式。這種組織形式有利于封建政府的國庫收入,對統治階級來說是件好事;但它嚴重排斥阻礙民營經濟的發展,對大多數老百姓來說是一場災難,而且是歷史性長期性的災難。
上一篇:“創業”未竟留遺恨
下一篇:“刺激——反應”的機械學習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