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山河一片紅”
1968年9月5日,西藏、新疆兩個自治區的革命委員會同時宣布成立。至此,全國(除臺灣之外)的29個省、市、自治區都先后建立了革命委員會。9月7日,北京舉行慶祝全國省、市、自治區成立革命委員會大會。《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發表社論指出,各地革命委員會的成立,形成了“全國山河一片紅”,它標志著整個運動在全國范圍內進入了斗、批、改的階段。
從1967年1月的上海“一月風暴”伊始,圍繞著打倒所謂“劉、鄧司令部”和劉少奇在各地的代理人,各地區、各部門的黨政機關相繼被奪權或改組。同年的《紅旗》雜志第5期發表了《論革命的“三結合”》社論,轉引了毛澤東關于“在需要奪權的那些地方和單位,必須實行革命的‘三結合’的方針,建立一個革命的、有代表性的有無產階級權威的權力機構。這個權力機構的名稱叫革命委員會好!”的指示。因此,各地的群眾組織都參與了奪權運動,奪權后成立起來的新的權力機構都定為“革命委員會”。由于每一個派別都想奪權,從而導致無政府主義更加泛濫,奪權斗爭歷盡曲折,才勉強湊合起了29個省、市、自治區的革委會。所謂“大聯合”從未出現過,實際是“大湊合”。各地革委會的負責人大多由中央指定,且軍隊干部居多、實際上是各地軍管會的變種,原來意義上的奪權早已落空。
“全國山河一片紅”否定了29個省、市、自治區的黨委和人委,許多人遭到批判,釀成大批冤、假、錯案。全面的奪權造成全面內戰,嚴重地阻礙了生產的發展,工農業總產值都較“文革”前有大幅度下降。所謂“全國山河一片紅”,不是“文化大革命”的勝利而是失敗,是中共歷史上的不光彩的污點。
歷史是不斷的矛盾運動發展所構成的。希望創造出一個純潔無瑕、沒有矛盾、整齊劃一的社會的愿望,實際上是一種理想主義的烏托邦。成立“革命委員會”的本意是想徹底清除“階級敵人”,把權掌握在“馬克思主義者”手中,穩定天下大亂的社會局面,但結果卻恰恰助長了無政府主義思潮的泛濫,加劇了各地的武斗和動蕩的狀況,這就是無情的歷史辯證法。
上一篇:“兒童憲章”的幻想
下一篇:“八行”科取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