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 翁
柳宗元①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②。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③。【注釋】
①柳宗元:見《南澗中題》。
②欸乃:象聲詞,一說指槳聲,一說是人長(zhǎng)呼之聲。唐時(shí)湘中棹歌有《欸乃曲》。
③無心: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云無心而出岫。”一般表示莊子所說的那種物我兩忘的心靈境界。
【詩本事】
此篇作于永州。西巖大概就是永州的西山,可參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記》。
【賞評(píng)】
夜色降臨,暮靄一片,朗月當(dāng)空,星子歷歷。勞累了一天的漁翁依傍著寂寂的西巖沉沉睡去。曙光微曦,山鳥時(shí)鳴,淡淡的霧氣彌漫在西山之中,漁翁汲取清涼的汩汩湘水,燃燒的楚竹冒出了裊裊青煙。等到紅日高升,青煙散盡,早已不見了依巖而宿的漁翁,只聽在那寂靜山林之間傳來了船棹之聲,欸乃聲里更覺山清水綠。隨波前進(jìn)的小舟在山林中穿行著,不覺已經(jīng)下至中流。驀然回首,只見天際山巒間漫卷翻飛的白云跟隨在漁船左右。
漁翁形象在中國(guó)文學(xué)作品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多為高蹈獨(dú)立、極富智慧的象征。曾釣于濠梁之上的莊子,面對(duì)楚王的兩位大夫說出了“愿渫尾于涂中”的智慧之語;曾勸說過三閭大夫的漁父唱出了“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的智慧之歌。柳宗元筆下的漁翁,也在人世的風(fēng)煙之中悟出了“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的智慧之理。駕著一葉孤舟,浮三江,泛五湖,淡去了人世的紛擾,遠(yuǎn)離了塵世的煩惱,在青山綠水的穿行中去尋求精神的歸宿。
【詩評(píng)選輯】
①清·孫濤《全唐詩話續(xù)編》卷上引惠洪《冷齋夜話》:蘇東坡贊嘆說:“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熟味此詩有奇趣。”
②明·李東陽《懷麓堂詩話》:若止用前四句,則與晚唐何異?
③清·沈德潛《唐詩別裁》:東坡謂刪去末二語,余情不盡,信然。
上一篇:《清遠(yuǎn)江峽山寺》禪思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游龍門奉先寺》禪思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