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 魚
李群玉①
早覓為龍去②,江湖莫漫游。
須知香餌下,觸口是铦鉤③!【注釋】
①李群玉(約813—約860),晚唐詩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縣)人。性情淡泊,一度應進士舉,不第,即棄去。裴休為湖南觀察使時對他很器重,并加延致。宣宗大中八年(854)游長安,上表獻詩三百篇。其時裴休為宰相,薦授弘文館校書郎。不久,棄官回鄉。早歲即有詩名,好吹笙,擅草書。和杜牧、段成式等均有往來,與方干酬唱最密。其詩多詠湘中風物名勝,風格清麗,含思深婉,別具幽芳冷艷之致。《唐摭言》稱其“詩篇妍麗,才力遒健”。著有《李群玉詩集》三卷,《后集》五卷。
②“早覓”句:含魚躍龍門之意。酈道元在《水經注·河水》中云:“鳣鯉出鞏穴,三月則上度龍門,得度者為龍,否則點額而還。”
③铦鉤:鋒利的釣鉤。
【詩本事】
我國古詩中,最早寫魚的詩句見于《詩經·衛風》中的《碩人》篇。漢魏六朝樂府詩中的《枯魚過河泣》是以魚為抒寫對象的完整的全篇。這首《放魚》是唐代詩歌中少有的一篇。
【賞評】
這是一首篇幅短小、富于哲理的詠物佳作。
生命對于世間的萬物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有了生命才能擁有一切。詩人在放生自己飼養的魚兒時,希望它們能夠保全生命,于是就對魚兒殷殷囑咐:你們一定要早日渡過龍門,游到那寬廣自由的世界中去,千萬不要在江河湖海之中漫游嬉戲,要知道那里滿是香甜可口的誘餌呀,切記誘餌之下就是鋒利的釣鉤!全詩雖以在放魚之時對魚的殷殷囑咐和告誡為主要內容,但詩人卻能透過對具體事物的描繪來寄寓自己對社會人生的認知和體悟。佛陀曾云:“貪欲是眾苦與禍患的根本,一切敗德喪命之事,皆由此引起。”魚游四海若貪戀香餌則必成盤中餐,人生在世因物欲如火而終成為欲望的奴隸。
【詩評選輯】
①宋·蘇東坡《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
②清·賀裳《載酒園詩話》:文山雖生晚唐,不染輕靡僻澀之習。
上一篇:《放言(其三)》禪思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齋心》禪思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