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楊萬里
略略煙痕草許低,初初雨影傘先知。
溪回谷轉愁無路,忽有梅花一兩枝。
這首詩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當時詩人在家中。首句寫雨中春草初生時的淡綠色,暗用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意思。第二句運用擬人手法,寫雨中打傘,傘先知雨。初春晚歸偏又遇上下雨,心中不免氣悶著急。就在這種難堪的境遇中,面臨的又是溪水回繞、山谷紆轉,正憂愁著前頭無路,可是意想不到的奇跡出現了:“忽有梅花一兩枝”。這就給人一種出奇不意和絕處逢生的喜悅。這正是這首詩的趣味焦點和哲理所在。
楊萬里的這兩句詩,與陸游的名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異曲同工之妙。楊萬里的詩句寫在雨中進入溪回谷轉的境地而“愁無路”,就在此時忽而見到的是“梅花一兩枝”,于是喜上心來。從詩蘊涵的哲理說,這兩位詩人的詩句也常用來比喻人生道路上,于困窘絕望之中又重見生機,而進入一個嶄新天地的欣喜,形象地說明了事物在一定條件下會引起質變:由消極的一面轉向積極的一面,或由不利的一面轉向有利的一面,或由壞的一面轉向好的一面,而這種轉化往往是出人所料,所以當事者欣喜之態難以名言。
有“誠齋體”之稱的楊萬里的詩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以快如并刀(陸游有“詩情也似并刀快”之句)的詩筆,善于把剎那間呈現眼底的景物,浮上心頭的詩意,剪入詩卷,在風格上清新自然,活潑生動,引人入勝。他的“緣萍池沼垂楊柳,初見芙蕖第一花”(《將至建昌》)與“溪回谷轉愁無路,忽見梅花一兩枝”何其相似乃爾:新鮮活潑、情趣盎然,都凸出了詩的趣味焦點和哲理所在。
上一篇:《春宵·[宋]蘇軾》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暮春·[清]翁格》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