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國語》·召公諫厲王止謗
(周語上)
厲王虐【1】,國人謗王【2】。召公【3】告王曰:“民不堪命矣【4】!”王怒,得衛巫【5】,使監謗者【6】,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7】。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8】。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9】。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10】,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11】,決之使導【12】;為民者,宣【13】之使言。故天子聽政【14】,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15】,瞽獻曲【16】,史獻書【17】,師箴【18】,瞍賦【19】,矇誦【20】,百工諫【21】,庶人傳語【22】,近臣盡規【23】,親戚補察【24】,瞽史教誨【25】,耆艾修之【26】,而后王斟酌焉【27】,是以事行而不悖【28】。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29】,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30】,行善而備敗,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31】。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32】,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弗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33】。
【注釋】
【1】厲王:周厲王,名胡,為周夷王之子、周穆王之孫。虐:殘暴。
【2】謗:議論、責備。
【3】召(shao)公:召穆公,名虎,召康公之后,為王卿士。
【4】不堪: 受不了, 不能忍受。 命虐, 故不堪。
【5】 衛巫: 衛國的巫祝。
【6】使監謗者: 監, 察也。 以巫有神靈, 有謗者則能察知。
【7】 道路以目: (國人) 在道路上相遇, 只以眼神示意而已。 形容國人敢怒不敢言。
【8】 弭 (mi): 止, 消除。
【9】 障: 防, 阻隔。
【10】壅: 堵塞。 潰: 沖破、 崩潰, 水勢橫暴四出也。
【11】為川者: 治水的人。
【12】決: 決開堤口。 導: 通, 疏導。
【13】 宣: 放開, 開導。
【14】 聽政: 處理政事。
【15】 公卿: 三公九卿, 指朝廷的大臣, 列士: 古之官員稱士, 位高者稱列士。 獻詩: 陳示諷諭朝政的詩篇。
【16】 瞽: 盲人, 指樂官, 由時樂官多由盲人充當。 獻曲: 進獻反映民意的歌曲。
【17】史: 史官。 外史。 書: 三皇五帝之書, 以古往政治得失為鑒。
【18】 師箴: 少師進獻箴言, 以正得失。 師: 少師, 一種樂官, 箴:箴言, 勸戒之言, 似格言。
【19】 瞍 (sou): 無眸之盲人。 賦: 朗誦。
【20】 矇: 有眸之盲人。 誦: 誦讀。
【21】 百工: 各種手工藝者。 泛指各界人士。
【22】 庶人: 平民百姓。 傳語: 把意見間接地傳給國王。 庶人卑賤,語不能自達, 相傳語以聞于王。
【23】 規: 規勸, 進諫。
【24】 親戚: 與國王同宗的大臣。 補察: 補過察政。 彌補王之過, 監督王之行。
【25】瞽: 太師, 掌管音樂的官。 史: 太史, 掌管禮法的官。
【26】 耆, 艾: 古稱六十歲者為耆, 五十歲者為艾。 修之: 修飾整理那些諫言。
【27】斟: 取也。 酌: 行也。 采納施行。
【28】 因此所行之事, 皆合于理。 悖: 違背, 謬誤。
【29】原: 廣平之地曰原。 隰 (xi): 低濕之地曰隰。 衍: 低平之地曰衍。 沃: 肥美之地曰沃。
【30】 善: 好事。 敗: 壞事。 興, 顯現。
【31】行善: 推行好事。備敗: 防范壞事。 阜: 增多, 豐富。
【32】成而行之:考慮成熟后, 自然流露出來。行,此處有流露之意。
【33】流:放逐。彘 (zhi):晉國地名,在今之山西霍縣境內,
【賞析】
《召公諫厲王止謗》是《國語》中的一篇短文,說的是對人民的議論只宜疏導不可壓制的道理,頗有見地。在兩千多年前的封建社會里,提出這樣的主張,堪稱難能可貴。
文章簡練精當、妙語傳神,敘述了召公諫厲王止謗的經過,并和盤托出了召公有關疏導民言的精辟見解。召公即召穆公,是周厲王的卿士,他認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作法危害甚烈,而“宣之使言”才是正確有效的措施。然而周厲王并沒有聽從召公的勸告,以致最后失去民心,受到了應有的懲罰。文章指出了實行“廣開言路”對于統治者的重要性,在敘述行文中寓入了深刻的哲理,以垂警后人。
文章采用了典型的“三段式”,層次十分清晰。
第一段寫的是召公諫厲王前的情況。開篇之語是“厲王虐,國人謗王”,虐,即殘暴。謗,是議論、責備之意。寥寥七字即提綱挈領地交待了背景情況和事情的起由。一個“虐”字,勝于千言,又一個“謗”字,與“虐”字相呼應,說明謗由虐起,事出必然,為厲王的失敗埋下伏筆。一邊是厲王虐,一邊是國人謗,因果明了,壁壘分明,一開篇便展現給讀者一對不可調和矛盾,大有劍拔弩張之勢,造成懸念,使人不能不急切地讀下去。同時為后文的敘述奠定了基調,總領了全文。作者采取開門見山之法,一語入題,節奏明快,擲地有聲,氣勢非凡,雖只七字,卻實在是一石三鳥、不同凡響的精辟之語,已使讀者領略到不少妙處。下面緊接著寫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進一步道出“虐”的嚴重后果。召公在這里已向厲王發出告誡,厲王卻未能從善,反而違背民意,一意孤行,愈加采取暴力手段進行鎮壓:“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以“殺”的手段來“止謗”,可謂窮兇極惡,當然可暫時收到效果,于是,“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這九個字形象地刻畫出人民大眾在高壓下的心態:非但不敢謗,連談話都不敢了;路上相遇,只能以眼神相意會。非無言也,是不敢也,正所謂敢怒而不敢言,真乃神來之筆。這里的“道路以目”四字傳神畢肖,寫盡箝口不敢言、民不堪命之狀,正在阿堵中。從這一段最后所描寫的情景看,“謗”是“止”了,但誰都知道, 這是高壓下的沉默,是火山噴發前的死寂;國風若此,焉能不亡?厲王的這種“止謗”,只會帶來更嚴重的危機,引發出人民更強烈的反抗。
第二段,寫的是召公向厲王進諫的內容。起筆首先用“王喜”二字與上段的“王怒”相呼應。 這一“怒”一“喜”, 便鮮明地勾畫出一個暴君的昏聵形象。 可悲的是, 厲王喜的只是一時之表面現象, 以至自認為“吾能弭謗象。 可悲的是, 厲王喜的只是一時之表面現象, 以至自認為“吾能弭謗矣, 乃不敢言。”反動統治者往往只相信自己的權勢, 而看不到人民的力量, 及到明白“水可載舟, 亦可覆舟”的道理, 則為時已晚矣。 我們還是聽聽召公的高見吧。 他一針見血地指出, 這樣“止謗”其實是“障” (即阻止)的辦法, 非民無言也, 是障之而使不得宣泄也。 隨后, 召公使用了一個極精當的比喻:“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真是振聾發聵之語! 他以民口比川,川尚不可防, 而民口尤甚。 召公又以這一設喻的基點, 生發開去, 進一步闡明了“川壅而潰”的危害, 提出“為川者, 決之使導; 為民者, 宣之使言”的政治主張, 從而點明本篇主旨。 下面, 文章以“故天子聽政”一句總領,從正面寫了“宣之使言”的種種好處。 由于廣開了各界的言路, 經斟酌取舍補察時政, 統治者便可“事行而不悖”, 也就是使政策能夠不違背真理。 不僅不能壓制言論、 閉目塞聽, 還應該宣之使言, 更進而納其所言, 這是一個統治者應當明白的起碼道理。 這里歷舉了許多統治者聽言求治的方法,句句與“監謗、 弭謗, 使民不敢言”的方法相反, 可謂針鋒相對。 這一層是從“王”的角度來寫的, 下一層則從“民”的角度講述“宣之使言”的必要性。因為“民之有口, 猶土之有山川也。”人類的財富都從這里出來, 人類的衣食都從這里產生, 如果能放開讓人民講話, 那么, 政事的好壞都能從中反映出來, 好的推行, 壞的防范, 也就是文中所說的“行善而備敗”, 國家也就能興旺發達了。“夫民, 慮之于心, 而宣之于口, 成而行之。”怎么能去封鎖禁錮呢? 如果非要“壅其口”, 又能堵塞多久呢? 連用兩句反詰, 可謂語重心長。 這一段以大量篇幅寫召公的諫言, 滔滔不絕, 一氣呵成, 一瀉千里, 將其觀點抒發得淋漓盡致, 既有氣勢, 又有說服力, 表達出召公觀點正確, 詞鋒銳利, 態度真摯, 用心良苦。 此時讀者若以己之心度厲王之心的話, 必定認為厲王會納諫如流的。
但請看第三段。 這一段寫的是召公進諫以后的情況。 作者出人意料地把筆鋒一轉:“王弗聽, 于是國人莫敢出言。”此刻讀者方才悟到, 統治者一意孤行, 是不會因善良的規勸而轉變立場的, 這也就決定了他們必然滅亡的下場。 那么最后結果怎樣呢?作者一如開篇, 只用了淡淡七個字, 不無輕蔑之意地寫道:“三年, 乃流王于彘。”便戛然而止。 原來, 不過三年, 人民就把厲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真是大快人心事, 體現了歷史的必然。 這第三段, 總共只用了十八個字, 卻寫出了厲王覆滅前的頑固和人民的最后勝利, 用語極為精練, 非大手筆, 不能為之。 人們一定還想知道厲王失敗的具體經過, 作者卻閉口不說, 一則與此文關系不大, 無須贅述; 二則令讀者掩卷而思, 回味無窮。 這與第二段的反復闡述相映襯, 形成筆法上的鮮明對比。 如同影片中一幅幅驚心動魄的畫面過后突然來一個定格, 造成一種奇特而強烈的突止效果。正所謂“曲終收撥當心劃,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聲,惟見江心秋月白。”而這一境界帶給諸的震動與聯想卻是無窮的。
這篇文章全文不過二百余字,卻通過一反一正反的三段,和“王喜”、“王怒”、“王弗聽”的兩次轉折,形象地寫出了厲王從止謗到覆滅的全過程,并著重闡發了宣之使民言的深刻道理。作者設喻說理,夾敘夾議,似一幅壯闊的歷史畫卷,又是一篇有力的勸戒之文。
此文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便是句子極短,每句大多三、五字,最多不過九字,句句擲地有聲,讀來有一種緊迫之感,加強了文章的氣氛,也增加了語言的說服力,筆意縱橫,簡潔明快,令人禁擊節贊嘆。總之,《召公諫厲王止謗》是一篇立意深邃,結構謹嚴,行文曲折,語言洗練的好文章。堪為散文寫作的明鑒。
上一篇:《古文觀止·清文·林嗣環·口技》鑒賞
下一篇:《古文·吊張衡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