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焦山》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市區東北揚子江中,距市區約5公里,山高72米,周約2000米,是長江中四面環水的風景游覽島嶼,因漢末著名學者焦光隱居山中而得名。山東北有兩座名為松寥山和夷山的小島,像一對石闕守衛在古代大江入海的海口,故又稱為“海門”。山上竹林繁茂、樹木蔥蘢,宛如碧玉浮江,故又有浮玉山之稱。古人曾以“金山以樓閣勝,焦山以樹碑勝”來評價金焦二山。焦山古木甚多,著名的有漢柏、宋槐、明銀杏等,集鎮江古木于一山。焦山現有的15座樓閣,都深藏在蔥郁的林木之中。更兼焦山高大,金山小巧,故民間自古就有“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之說。位于焦山南麓的定慧寺,始建于東漢興平年間(公元194——195年),為焦山15剎之首,昔有“十方叢林”之譽。寺依山臨水,雕檐飛甍,隱現于萬綠叢中,寺中供奉的明代鐵鑄羅漢,風格獨特、耐人尋味。附近的“華嚴月色”系焦山最富詩意之景。焦山在歷史上最富盛名的還數摩崖石刻和寶墨軒。摩崖石刻位于焦山西側沿江一帶,它自西山浮玉巖開始,經棧道巖、觀音巖到北面的“鶴巖”(又名“雷轟巖”)止,其間有近千年來歷代名人的題詩、題刻100余處,其中影響最大的當數南宋詩人陸游《踏雪觀瘞鶴銘題記》最為珍貴。定慧寺東側的寶墨軒,又名焦山碑林,陳列有自南朝以來歷代碑刻460多方,按內容分為文苑、藝術、史料3大類。其中尤以梁天監十二年(公元514年)的名碑《瘞鶴銘》最為著名。該碑被譽為“碑中之王”,與洛陽《石門銘》并稱為“天下二銘”,自古就有“大字無過《瘞鶴銘》”之說。焦山珍藏碑刻數量之多,僅次于西安碑林,堪稱江南第一大碑林。無論從史料、書法上都有很高學術研究及藝術欣賞價值,并蜚聲海外,故焦山亦被譽為“書法之山”,其碑刻于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詩文賞析〕 水調歌頭 宋·吳潛
鐵甕古形勢,相對立金焦。長江萬里東注,曉吹卷驚濤。天際孤云來去,水際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遠岫忽明晦,好景畫難描。混隋陳,分宋魏,戰孫曹。回頭千載陳跡,癡絕倚亭皋。惟有汀邊鷗鷺,不管人間興廢,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飛去,舉手謝塵囂。
上片寫登臨焦山,縱目眺望所見勝景。一開篇,詞人就縱覽全景,從大處落筆:“鐵甕古形勢,相對立金、焦。”鎮江城形勢險固,故有鐵甕之稱。江中對峙的金焦二山,高鎮潮頭,挺立中流,這是一筆總寫。緊接著便轉入山川形勝的分述。“長江萬里東注,曉吹卷驚濤。天際孤云來去,水際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只見萬里長江,浩浩西來,風卷驚濤。滾滾東去。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壯闊而又雄奇、蒼茫而又驚險的江景。天際雖有白云,卻是“孤云”;水際雖有風帆,卻是“孤帆”。兩個“孤”字,突現了江景的寥廓空曠。而大江與云、帆,適成鮮明的對比。這是大與小的對比,又是多與少的對比,更是鬧與靜的對比。加之水天相接,渾然一色。因而“水天相邀”。“遠岫忽明晦,好景畫難描。”詞人縱目遠眺,只見山巒起伏,山色明滅。面對空曠寂寥的江景和若隱若現的山景,詞人不說“江山如畫”,而說“畫難描”,表現出詞人對江山勝景的無限嘆賞之情。
上片抒懷。下片回憶歷史往事:“混隋陳,分宋魏,戰孫曹。回頭千載陳跡,癡絕倚亭皋。”“混隋陳”,是指隋滅陳,終于結束了370年的南北分裂而統一了天下。“分宋魏”,是講南朝的宋與北朝的魏南北對峙。“戰孫曹”,是說三國時孫吳與曹魏的爭戰不休。歷朝史事,由近及遠,倒卷而出。寥寥九字,言簡意賅,詞人回想往古經由分裂割據而終至天下統一的史實,必然思及如今南北分裂的沉痛現實,怎能不感慨萬千?“癡絕倚亭皋”,“癡絕”二字,把詞人沉思默想、感嘆低回的情態一筆勾出。上片景物的展望,使詞人感到空間的遼闊,下片歷史的回顧,又使詞人悟到時間的邈遠。這時空觀的啟迪,便自然喚起詞人自身由于世道艱難而有志難伸的深喟。詞人眼見“汀邊鷗鷺”,遂就近取譬,借用它們超然物外“不管人間興廢,一抹度青霄”的形象,逗起超脫凡塵、飛升成仙的幻想:“安得身飛去,舉手謝塵囂。”當詞人感到恢復無望,正道直行不容于世時,出塵避世、隱跡遁去的念頭便油然而生了。
這首詞十分注重字句的錘煉,如寫水天一色,著一擬人化的“邀”字,就現出水天相近相親的景象。寫“汀邊鷗鷺”,騰飛碧霄,便用“一抹”來形容,令人想見其輕快敏捷的身影。而這些字詞,又無不凝聚著詞人的情愫。
(祝誠)
〔現代散文〕 白色的渡輪載著我們駛向綠色江島——焦山。焦山滿山蒼翠,宛若碧玉飄浮在煙波浩渺的揚子江心,故有“浮玉”的美稱。
踏上焦山碼頭,迎面便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小門樓,一對石獅鎮守山門,兩邊分懸清代光緒年間巴州廖倫所寫隸書大字對聯:“長江此天塹,中國有圣人。”對面照壁上有明代進士胡纘宗所書“海不揚波”四字,人們將其當作橫批。
進得山門向右游覽粉墻丹柱的定慧寺,不禁想起《水滸》中“宋江智取潤州城”的一段話:焦山上有一座寺,藏在山凹時,不見形勢,謂之山裹寺。的確,焦山與金山不同,寺廟建筑藏在古柏翠松之中,黃墻碧瓦,飛檐斗拱,若隱若現,若有若無,形成了獨特的景觀。
定慧寺為我國名剎,原名普濟禪寺,相傳唐玄奘大師的弟子法師寶寂來此創建大雄寶殿。如今大殿金碧輝煌,巍峨壯觀。寺內外存有六朝柏、宋槐、明銀杏等古樹,極為珍貴。新修的天王殿內香煙繚繞。當今定慧寺方丈茗山法師是位高僧。他曾赴香港講學,出訪泰國,應邀赴美。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住持、鑒真大師第81代繼承人森本孝順也曾來焦山定慧寺,親筆書“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字幅,贈與茗山法師。茗山大師隨即回贈“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這四句話,系唐代日本長屋王子派使者贈送中日僧侶一千件袈裟時繡在每件駕裟上的贈語),成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焦山碑林是國務院批準公布的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里面古碑林立,石刻精良,共有460余方。其中有被稱為“碑中之王”的《瘞鶴銘》,是我國保存價值極高的“二銘”之一,即南有鎮江《瘞鶴銘》,北有洛陽《石門銘》。相傳《瘞鶴銘》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他生平極愛養鶴,到焦山游覽時帶來兩只仙鶴,后來兩只鶴均死去,他十分悲傷,把鶴埋在焦山后山,又在山巖上寫下著名的《瘞鶴銘》,后因巖石崩裂,墜入江中。到康熙五十二年,才由鎮江知府派人從江中撈起5塊原石,僅存下86個字,其中尚有9個不全的字,字體瀟灑蒼勁,為稀世珍品。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庭堅推崇為“大字之祖”。它是隸書發展成楷書的演變過程中的著名石刻之一。南宋詩人陸游,尋訪《瘞鶴銘》時留下的題名石刻,現仍在焦山西麓登山道旁的200多塊歷代名人的摩崖石刻之中,題刻的字體有真草篆隸,名人有王瓚、米芾、趙孟頫、吳琚等,宋代就聞名全國,清代又傳至海外。現在的日本書法界,又為焦山戴上“書法之山”的桂冠。
離碑林不遠的焦山東麓,八座炮臺成馬蹄形排列,炮口對著江面,這就是著名的焦山古炮臺。
這座綠島上,還有觀日出最佳處的吸江樓,登樓遠望,氣象萬千,令人心曠神怡。西南半山腰有一六角亭,取李白詩句“登高壯觀天地間”之意命名為壯觀亭,趙樸初為此寫下了“壯觀二字應無負,第一江山第一樓”的詩句。此處每當落日西照,波濤翻滾,真有“王母來尋五色龍”的景色。在焦山北側的別峰庵,留有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讀書處。華嚴閣是蘇東坡邀友賞月的焦山十六景之一,有趙樸初題匾“無盡藏”,點出了焦山深邃含蓄的無限境界,御碑亭、三詔洞、百壽亭、文昌閣、觀瀾閣(乾隆行宮),槐蔭精舍點綴其間。歲歲年年,吸引著無數中外游人。
(譚章威)
上一篇:詠《天柱山風景名勝區·煉丹湖》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神農架林區·燕天云海》詩詞散文賞析